
《杭州日报》8月6日2版“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特别报道刊发了题为《扶贫扶智 梦想花开》文章。其中,由杭州日报、杭州市援疆指挥部和浙江省阳光爱心公益服务中心共同发起的公益活动——多浪公益,成为了扶贫扶智的“杭州样本”。 原文节选: 扶贫扶智 梦想花开 一所图书馆 一千个心愿 多浪公益从“1”向“N”进发 阿依孜巴·艾则孜是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中心小学学生。她有5个兄弟姐妹,爸爸开大巴车,妈妈在家带孩子,“我的心愿是生日能吃上生日蛋糕,因为家里弟弟妹妹没有吃过蛋糕,我想让他们都尝尝生日蛋糕的美味。” 7岁的热汗古丽·马木家,住在阿依库勒镇阔纳巴扎村。“她最喜欢艾莎公主,很想要一条艾莎公主的裙子。”热汗古丽很害羞,不敢把心愿吐露,还是姐姐帮她在心愿卡上画下了裙子的图案。热汗古丽拿起心愿卡,眼睛里满是期待。 一个足球、一辆玩具汽车、一个新书包、一盏台灯、一双新鞋……今年6月1日,第四季多浪公益行动子项目之一——“点亮千个微心愿”的网上认领平台上线。每个微心愿折合100元,企业和个人可在线上扫码认领;市援疆指挥部收到爱心款后,会统一为孩子们采购物资,实现心愿。一位网名叫“微微冰玉”的网友一口气点亮了12个微心愿,一大批杭州学校加入到了公益队伍中……最终,10万元善款很快就筹集完毕,阿克苏孩子们的1000个微心愿能全部实现。 位于阿克苏市阿依库勒镇16大队的沙依力克小学,2018年3月新改建后,合并了周边13大队逸夫小学、17大队阿克提坎小学、19大队皇宫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全部学生,共1500余名学生。“虽然建有图书室,但里面只有1000册书和3个书柜,严重缺少书籍、书架、桌椅等。”几张照片展示了图书室的“窘境”,长江实验小学的师生们认领了这个图书室。他们通过举办“公益画展、公益音乐会、校友返校日”,将画展画作竞拍全部所得、公益音乐会门票售卖全部所得、校友返校日校庆纪念品售卖全部所得,都捐赠给了多浪公益,用于建设沙依力克小学图书室。截至8月5日,第四季“多浪公益行动”已为阿克苏孩子们点亮1000个微心愿、援建1所农村图书馆、募捐衣服600余套等。 聊到多浪公益行动,原阿克苏市多浪第一幼儿园园长何霞记忆犹新,因为活动的发起就和幼儿园有关。2017年,阿克苏市多浪片区还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杭州援疆指挥部决定在这片荒漠上建一座崭新的幼儿园。建设中,还同步筹划了公益行动,“多浪河是阿克苏市的母亲河,那就叫‘多浪公益行动’吧。” 2017年,第一季共募集善款超53万元,同时还有价值22万多元的冬装、价值近3万元的图书、价值近10万元的户外游乐器械、价值近4万元的文具用品等,总价值近100万元。 2018年,第二季募集款物总价值100余万元,为400名阿克苏贫困儿童实现心愿,援建阿克苏市5所农村小学图书馆,帮助阿克苏市贫困农户销售苹果7000斤以上。 2019年,第三季共募集款物总价值120余万元,捐赠1100套校服、1000个书包、1008床棉被等,援建1所电子图书室,帮助销售阿克苏苹果7000余斤。 前三季多浪公益行动共募款物价值320余万元,受益面覆盖阿克苏市1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5000余名学生,编织出了助力脱贫攻坚网,还成了杭州援疆的“金名片”。 四年来,这项由杭州日报、杭州市援疆指挥部和浙江省阳光爱心公益服务中心共同发起的公益活动,已为阿克苏困难家庭和儿童募集善款和物资总价值400万元以上。在做好援疆的同时,还为其他行业和地区募集款物总价值超200万元。 从阿克苏这个“1”出发,多浪公益行动持续向“N”个地区播撒杭州大爱——位于云南大理州云龙县检槽乡最北端的炼登完小,1至5年级学生用的是十年前购置的木桌,其中很多课桌椅已经破损严重无法使用。多浪公益行动发起“大山里的小课桌”活动,发动社会爱心力量募集购置210套课桌椅,帮助大山里的孩子改善学习条件。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西藏那曲……接下来,多浪公益将继续丰富爱心项目,努力通过扎实的行动,让杭州大爱更好地助力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 专家点评 用热情和奉献落实教育精准扶贫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授 曹力铁 脱贫攻坚要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激发内生动力,真正拔掉穷根,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环节和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合作拓展。”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杭州市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派出自己的优秀教师和教学骨干参加支教工作,涌现出了以“时代楷模”陈立群为代表的一支优秀支教队伍,在实现教育精神扶贫中显示出了鲜明的“杭州亮色”。他们给贫困地区的孩子送去了“有温度的教育”,以自己的热情点燃了贫困地区孩子不断前行的火炬,他们只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安安静静地帮一把处在相对薄弱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别无他求”,以自己的无私奉献为贫困地区的孩子铺平了一条通向小康和成功的道路。他们把教育扶贫落实在孩子们的心灵,激发了贫困地区人们脱贫的内生动力,不仅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教育精准扶贫,也向人们宣示了脱贫攻坚的伟大与胜利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