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慧娥:初中语文高级教师,现任阿克苏市教科局教研中心副主任、初中语文教研员,原任杭州市城西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不远万里 倾情援疆 “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品味人生》中的这句话一直根植于潘慧娥老师的心中。因此,当有一个援疆机会摆在潘老师的面前时,她毫不犹豫地主动报名参加。2020年4月,潘老师满怀激情,肩负着组织的信任以及领导的重托,离开了东海之滨杭州,不远万里来到了祖国的西北边陲新疆阿克苏,开启了她坚定的援疆之路。 进疆以后,通过“三个教育在先”等一系列的培训活动,潘老师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援疆工作的重要性,领悟到了阿克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胡杨精神、柯柯牙精神的伟大。此时的她深知:能成为一位援疆人,既是一份幸运,更是一份责任。此时的她默默许下承诺:在这一年半的援疆生涯中,一定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为杭阿美好教育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 潘慧娥老师进疆后担任阿克苏市教科局教研中心副主任兼初中语文教研员,负责安排、协调阿克苏市各类教研、评选活动,以及协助徐红主任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还负责审核教研中心的文字材料,以及支教团的信息报道工作。担任评委、总结发言,实时报道援疆教师们的工作动态,展示援疆教师们的精神风采,每一次潘老师都认真对待,出色完成,她也被评为了“杭州援疆信息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作为教研室副主任,审查《巡课通报》是潘老师每日的必修课。《巡课通报》到潘老师手上往往都在晚上十一点甚至十二点以后。然而,无论何时何地接到通报,潘老师都立马进入工作状态,第一时间完成审查,只为把通报及时反馈到相关学校。作为教研员,苦战卷山卷海也是家常便饭。每逢月考、期中期末考试,纷繁复杂的工作接踵而至,潘老师选择的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她始终牢记援疆初心,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奉献当本分看。 倾囊相授 助力成长 近几年,阿克苏市招聘了大量的青年教师,存在能力较弱、经验不足等现象,这种现状制约和影响着阿克苏市各中小学尤其是乡村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鉴于此,潘老师协同8名援疆教研员组成了教学视导组,认真落实每周“3+1”教学视导机制,即周二至周四深入乡、村级、市薄弱中小学,推门听课,开展“一对一”评课指导;周五对听课、评课、教学常规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提出建设性建议,协助写好教学视导报告,及时反馈到学校。同时,从问题中来、到教学中去的一场场讲座《如何讲好试卷讲评课》《环环相扣 “艺”熠生辉——以课例浅谈课堂教学艺术》穿插其中,指导切实有效,起到由点带面的辐射效果,受到了学校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下乡是辛苦的,饮食难以适应,路途遥远。但潘老师总说“虽然累,但充实、快乐、有意义,因为我们助力的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到了真正需要我们的地方,这才是最有意义的援疆。” 捐资捐物 大爱无疆 自入疆以来,潘慧娥老师的足迹踏遍了阿克苏市大大小小80多所学校,她时常自诩 “用脚丈量了阿克苏的土地”。利用下乡走访的机会,潘老师深入了解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去年冬天,潘老师联系后方学校杭州市城西中学,以及自己的同学群、亲友群,发起了“衣暖人心”的捐衣御寒活动。一袋袋的衣物源源不断地邮寄到阿克苏,潘老师把它们一一分发到孩子们的手中,绚烂了孩子们的整个冬天。 2020年9月,经潘老师的“牵线搭桥”,杭州市城西中学与萨提小学结成友好学校。之后,杭州市城西中学立马发动师生捐赠了价值一万多元的文体用品,为这次结对送上了一份“丰厚的见面礼”,孩子们则用这些彩笔描绘出了自己心中七彩的梦想作为“感恩的回礼”!此外,包括潘老师儿子在内的三位小学生与阿克苏萨提小学的小一到两届的学生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据杭州的家长反应,自打有了这个结对后,孩子不再乱花零用钱了,因为想着省下钱给阿克苏结对的小朋友买学习用品,对衣物也更加爱护了,因为想着等衣物太小后还能以干净整洁的“面貌”寄给结对的小朋友。如此一来杭州的孩子变得更有责任和担当了,又更好地改善了阿克苏小朋友们的学习条件等问题,可谓一举两得。潘老师表示这个事情很有意义,在接下去的日子里,她会争取继续努力把它做得更好。 自入疆以来,潘老师一直以饱满的热情、踏实的作风对待援疆工作。潘老师总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她时时刻刻牢记“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什么事情都是想在前,干在前,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潘老师与众多平凡而普通的援疆教育者一样,脚踏实地地履行着援疆教育者的神圣使命,用实际行动默默谱写着铿锵有力的援疆之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