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摘星星”最多的人 新杭州人的楷模 “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外面的人是怎样生活的?” 5年前,从未出过新疆的艾尼瓦尔江·肉孜产生了这样的疑惑。 2018年5月,艾尼瓦尔江·肉孜和妻子如克牙木·艾合麦提来到杭州工作。 作为一位少数民族人士,他是如何适应新环境,帮助同乡闯过语言关的?又是如何奋斗拼搏,凭实力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从“语言课代表”到“老班长” 大家都说他靠谱 四年前,来杭州找工作的,还有50余位与艾尼瓦尔江·肉孜一样来自祖国西北边疆的少数民族人士。第一关,就把他们给难住了:语言。 虽然从小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教育,但是西北边疆很多地区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导致大伙儿的语言水平参差不齐。 艾尼瓦尔江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儿,他主动当起了“语言课代表”,与基础差的员工结对帮扶,上班时当“翻译”,休息时做辅导。 刚开始进厂,大伙儿都听不懂这边工人的意思,尤其是交接工作时,往往会出错。艾尼瓦尔江也没有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但是作为大家眼里的“课代表”,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他把少数民族员工的情况和需求转换成通用语,磕巴地反馈给车间长,又努力理解车间长的意思,把任务翻译给同乡们。 后来,当地政府组织了国家通用语言培训课,艾尼瓦尔江成了名副其实的课代表,他会分享自己学语言的经验和技巧;当大伙儿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也会主动请教他。有了语言环境和耐心的老师,大伙儿都愿意张口说了,并且越说越顺溜。 摘星星最多的人 新杭州人的楷模 刚进公司时,艾尼瓦尔江是一名装配工,他从“零”开始学习摸索,随着操作技能越来越熟练,月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2019年4月,艾尼瓦尔江主动要求调岗,换到了一个工位技术含量更高、更具有挑战性的岗位。 指甲盖大的零部件,他一天能做3万余个,而且每个产品不漏检。遇到困难,他会请教有经验的本地员工,大家一起互帮互助。 每季度,车间从70多名新老员工中各评出一位品质明星。因为上进、有责任心,艾尼瓦尔江的星星数最多。 “艾尼瓦尔江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已经带出了两个徒弟。”他的主任对他评价很高,“平时,无论是打扫车间卫生,还是做工艺复杂的产品,他总是抢着干。与同事们相处也十分融洽,本地同事有时会邀请他去家里聚餐、摘水果。” 2021年1月,这位被同乡小伙伴亲切地称为“老班长”的有志青年,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夫妻俩在杭州扎根 开出民族团结“并蒂花” 阿克苏和杭州相距四千多公里,气候不同,人文环境也不同。 艾尼瓦尔江觉得来了杭州后,更有拼劲了:“在这里,我看到大家对生活充满热情,都有自己的目标并且努力实现。我也被感染到了,我要努力工作,努力攒钱,努力总有回报。” 艾尼瓦尔江的妻子如克牙木·艾合麦提也挺能干,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当上了所在单位外来务工员工临时团支部书记。 不到五年时间,夫妻俩适应了新环境、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全家人的生活,开阔了眼界,更是帮助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扎根杭州,结交挚友,收获满满的民族友谊。 “之江同心石榴红·杭州民族团结好故事”开讲 征集你的好故事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尾部分,有这样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 这是我们讲述杭州民族团结好故事的初衷,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告诉大家:“不论何时,不论何地,我们始终牢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生动的故事,欢迎下载橙柿互动,在首页进入杭州频道,点击“之江同心石榴红·杭州民族团结好故事”专栏找到本文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