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兴幼儿园、金华新村到非遗展 心心相融铸牢“共同体” 开始,它是一项任务。后来,它已远远超越了任务。 今年5月,和田嘉兴幼儿园20名教师来到嘉兴,接受一个月的免费培训,系统学习浙江学前教育的先进经验。对这所当年由嘉兴援建的幼儿园来说,这已成为每年的例行项目。 “16年前,我作为第一批学员,就去浙江参加过培训。”和田嘉兴幼儿园园长薛佳说,“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即使浙江对口支援地区不再是和田,我们还能继续得到嘉兴各界的扶持。参加过培训的很多老师,都成为和田地区学前教育的骨干。” 
记者在和田嘉兴幼儿园采访。记者 俞碧寅 摄
今天,和田嘉兴幼儿园大厅里,还摆着南湖红船的模型。每年开学,老师都会告诉新来的孩子,幼儿园的名字为什么叫“嘉兴”。一座城市与一所幼儿园的故事,传给了一届届、各民族的孩子。 习近平总书记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 这条线,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牵起来。 不久前,12岁的温宿县维吾尔族小姑娘热提古丽来到金华,和当地小朋友一起参加夏令营。“我印象最深的是去了双龙洞,终于亲眼见到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中的景象。”热提古丽说。 多年来,浙江与阿克苏共同开展石榴籽青少年融情工程,先后有492所学校、4594个班级结对,通过写信、走亲,两地19万名小小“石榴籽”越走越近。 
今年7月,第七届杭阿青少年手拉手夏令营在杭州开展。阿克苏市妇联供图
语言通则信息通,信息通则情感通,情感通则心灵通。近年来,浙江援疆人开展“语润浙疆计划”,通过编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读本、研发相关棋牌教具、组织朗诵比赛等,带动少数民族同胞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今在新疆,几乎每个孩子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也成为不同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支撑。 在阿克苏,各族群众团结共处的和美图景,随处可见。 
空中俯瞰如今的金华新村。记者 俞碧寅 摄
在由金华援建的温宿县金华新村,居民阿依丽莎聊起汉族邻居孙凝珍,就像说的是一家人——平时谁家外出,就放一把钥匙在对方家里,方便给花草浇水;孙家的果树,阿依丽莎帮着打理;阿依丽莎家种了700亩大米,孙凝珍帮着介绍销路;逢年过节,你送我一碗拿手的拉面,我给你包上香甜的粽子……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文化润疆,源远流长。 8月23日,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阿克苏举办,383名非遗传承人、330项非遗项目集体亮相。《玛纳斯》说唱、刀郎麦西热甫、山西长子鼓书、浙江木偶戏精彩汇聚…… 万方乐奏有于阗。非遗展上的热闹场景,让人想到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今年8月,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阿克苏举办。记者 陆斯超 摄
援疆故事,像玉龙喀什河的玉石一样数不完;援疆队伍,像塔里木河的流水一样源源不断。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对口办副主任骆方豪介绍,26年来,浙江省从和田到阿克苏,由单纯的干部援疆到全面援疆,再到围绕中央新疆工作总目标的对口援疆,已先后派出11批次7004名干部人才援疆。在他们的身后,是全省6500多万人民的支持。 援疆,是一场项目的接力赛。当下,很多工作正在推进、谋划—— 在浙大邵逸夫医院援建下,位于阿拉尔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即将结顶; 借鉴浙江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来自浙江科技、农业、文旅等领域的专家将组团柔性援疆; 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十村示范百村提升”有了升级版; 鼓励“引客入阿”,依托世界自然遗产托木尔峰和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尕哈烽燧、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千佛洞,以及国家5A级景区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一条条精品旅游路线正串珠成链逐渐成型…… 援疆,也是一场精神的接力赛——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林则徐赴疆前写下的千古名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官兵叩石垦壤、卫国戍边所锻造的兵团精神,它们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使命融汇交响,荡气回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