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进一步推动杭阿两地及兵团一师青少年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杭州市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阿克苏市教育局精心组织了阿克苏市、杭州市、兵团一师的24名学生及3名老师,奔赴西安与延安,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弘扬抗战精神 重走军垦足迹”红色主题研学活动。7天旅程中,同学们穿越秦汉风云、重温革命岁月,让红色基因与历史文脉深植心间。 
访古寻踪,触摸文明根脉 怀揣着激动与期待,同学们踏上了探寻历史文明的奇妙征程。秦始皇陵兵马俑无疑是此次旅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当同学们踏入1号坑,瞬间被眼前数千尊陶俑组成的磅礴军阵所震撼。武士俑个个神情坚毅,仿佛在诉说着当年的金戈铁马;战马俑肌肉紧绷,栩栩如生,连甲片纹路都清晰可辨。 
同学们沿着坑道前行,聆听导游讲述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的壮举,深刻认识到这些陶俑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中华文明“大一统”的生动见证。 
此外,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的青铜剑、西安博物院的唐三彩骆驼俑,虽只是匆匆一瞥,却让孩子们记住了“秦汉的雄浑”与“盛唐的包容”。夜晚,同学们走进大唐不夜城,华灯初上的街道仿佛让大家穿越回盛唐长安。 
红色足迹,传承精神火种 研学途中,众多红色地标让同学们深受触动。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七贤庄的老院里,一口水井、一部手摇电话机、一叠泛黄的“赴延安介绍信”,都在静静诉说着烽火岁月。当导游指着墙上的路线图,讲述当年进步青年从这里偷偷出发步行去延安的故事时,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二字的重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来到延安,同学们走进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看到老照片中战士们辛苦劳作的场景,甚至毛主席都亲自参与劳动,大家切实体会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非口号,而是老一辈革命家自力更生精神的真实写照。兵团一师带队老师陈新星感慨道:“战士们种的是粮食,收的是‘自力更生’的骨气。” 
在王家坪革命旧址,同学们参观了毛主席旧居、军委礼堂等历史遗迹,聆听了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同学们仿佛回到了那个重要的历史时刻。 
傍晚,一场沉浸式演出《再回延安》将同学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当老红军刘宝顺的记忆缓缓展开,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场景逼真再现,胜利的腰鼓声声震耳,不少孩子被深深打动,眼眶泛红。通过这场演出,同学们对延安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 
研学有悟,点亮心灵成长 随着研学旅程接近尾声,同学们之间的情谊愈发深厚。阿克苏的孩子们带来了维吾尔族小花帽和香甜的新疆蜜枣,杭州的孩子们则送出了独具匠心的西湖文创工艺品,大家相互交换礼物,传递着友谊与温暖。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彼此热情地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家乡做客,展现出了杭阿兵地青少年之间的亲密无间。 

7天研学虽短,却让同学们收获颇丰。阿克苏市依干其镇中心小学木尼赛·肉孜卡热同学在手册中写道:“以前觉得历史是课本上的枯燥文字,现在才知是鲜活的名字与革命前辈的坚实脚印。”杭州市春晖小学焦梓同学则对大唐不夜城记忆犹新:“导游说唐朝时新疆葡萄和岭南荔枝就能运到长安,我们的家乡早就是一体的。” 秦汉气魄、盛唐胸怀、革命激情,已在孩子们心中埋下希望种子。这场跨千里的研学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孩子们带回的历史温度与精神力量,那些触摸过的古城墙砖块、听过的窑洞故事、紧握过的交流双手,都将化为成长养分,激励杭阿少年以史为鉴、携手同行,让红色基因焕发新彩,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用青春续写新时代家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