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地青少年交换礼物 
交流团成员走进植物资源馆 一场跨越山海的民族交融之旅在杭州温情拉开序幕。 8月15日至8月21日,来自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边远乡镇的少数民族家庭代表一行33人来到杭城。在宋城体验宋韵文化的魅力、在外桐坞村与杭州家庭互换礼物、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体验非遗技艺……不同于高山雪域的别样风景,让甘孜九龙的孩子们流连忘返。这些关于风景、技艺与友谊的记忆,正悄然成为连接两地的“隐形纽带”。 “杭九”家庭交流共融 互助联盟新范式 在外桐坞村,杭九两地十组家庭以“石榴花开”为主题展开互动。 互换礼物环节中,九龙县藏族女孩罗梓涵带来藏红花与花椒,邀约杭州伙伴探访雪域;杭州少年沈哲恒则以“西湖四季”瓷杯相赠,让西湖景致随友谊远行。转经筒挂件的轻响、《九龙欢迎你》的歌声,让不同民族的文化符号在孩子们手中流转。彝族女孩说铁娅煖主动教结对伙伴龚浠悦唱歌,母亲牟丹感慨:“孩子用真心搭起了桥梁。” 活动中,两地青少年载歌载舞,共绘团结画卷。《九龙出山》融合画册的赠阅,更让浙江、甘孜、香港三地青少年的作品与心意交织。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家庭之约”,不仅让雪山与湖海的风景相遇,更在各族孩子心中播下“美美与共”的种子,让民族团结愈发坚韧。 同样在海亮集团,一幅幅代表民族共融且各具特色的石榴画也静静绽放。有的画作中,石榴果实如红灯笼般悬于枝丫,果皮的褶皱里藏着阳光的温度,橙红与赭石交织的色彩层层晕染,裂纹里露出玛瑙般剔透的籽实;有的则以工笔细描凸显肌理,石榴籽颗颗圆润如珠,在光影中泛着光泽,仿佛轻轻一碰便会淌出清甜的汁水。 这些由杭九青少年共同创作的画作,以石榴为媒,将雪域的纯净与江南的温婉熔铸于尺幅之间,成为又一座连接山海的“艺术桥梁”。 
交流团成员在植物园百草园 
交流团在植物园植物资源馆前合影 技能人才助力民族团结 杭州以“技能培训+文化交融”双轨模式培育技能人才,通过非遗传承工坊、师徒结对等特色载体,让技艺传承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 在杭州植物园,杭州技能大师汪弘毅带领甘孜州九龙县民族团结交流营走进百草园,讲解八角莲、接骨木等药用植物特性。交流团成员陈思润坦言:“石蒜鳞茎能治疔疮,让我体会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 百草园作为“活态药用植物博物馆”,汇集近千种民间草药,是科普与实践的天然课堂。汪弘毅介绍团队引种西南珍稀药用植物的历程,强调建立种子资源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未来研究的意义。 作为市级大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汪弘毅对本次活动的价值有着深刻认识。“八角莲是我国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由于西南地区过度采挖,其生存现状已岌岌可危。我希望通过科普讲解,让更多人关注并传播相关保护知识,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汪弘毅透露,未来将带领团队深入九龙地区开展特色药用植物资源调研,计划遴选适应性强、药效突出的品种进行引种培育,通过跨区域的草药文化交流,推动传统医药智慧的创新发展。 如果说在植物资源馆,数字化数据库、生态模拟展区等科技手段让交流团直观感受资源保护的力量,那么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做螺钿的体验,则让交流团在指尖与光影的交叠中,触摸到非遗技艺的千年温度。 工美馆里,镶嵌步骤成为交流团最专注的环节。非遗传承人示范时强调:“贝壳珠光需顺着纹理,角度差一分,光泽就会完全不同。”成员们屏息凝神,用镊子夹住打磨至0.2毫米的螺钿薄片,先在蛇形图案头顶中心指定区域均匀涂抹特制胶水,再将薄片精准对准线条轮廓轻轻放下。来自九龙县的罗梓涵在调整一片菱形螺钿时,为让贝壳虹彩与相邻纹样形成渐变效果,反复转动角度比对光线折射方向,直到螺钿边缘与轮廓严丝合缝。当最后一片螺钿贴牢,灯光下的贝壳纹路如星河流动,她终于理解“螺钿之美在于镶嵌时的毫厘之差”的含义。 
两地青少年合影 
交流团成员在浙江大学合影 “杭州是一座来了就不想回去的城市” 此外,交流团还在浙江省博物馆探访历史文脉;在西湖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在宋城沉浸体验宋韵民俗;在浙江大学漫步于启真湖畔……这些共同勾勒出一幅跨越古今的文化浸润画卷。 “我最喜欢杭州的宋城。”来自九龙的何宜泽小朋友兴奋地说道。最让他着迷的是“非遗小匠人”工坊,在面塑艺人的指导下,他把彩色面团捏成了小羊的形状,羊角上还特意沾了金粉。“我举着糖画跑到《宋城千古情》剧场外,恰好赶上实景演出《大地震》。”何宜泽回忆道。“我还要把杭州的美景带回九龙和伙伴们分享。”带着这个念头,何宜泽特意用妈妈的手机录了很多视频。 同样留恋杭州的还有九龙县公安局政法干警陈小军一家。陈小军说:“来到杭州,我们感受到了杭州人民的热情,这里的美景和美食都让人流连忘返。” 而给九龙彝族牟丹母女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浙江省博物馆。“博物馆里的内容非常丰富,我觉得孩子的见识得到了增长。”牟丹说。 对此,女儿说铁娅煖表示赞同。她说:“在良渚文化展厅,我在玉琮表面看到了神人兽面纹,我觉得这些花纹像我们彝绣里的羊角纹。后来在志愿者阿姨的讲解中,我知道了这块五千年前的玉器上,藏着古人对天地的想象。我还和妈妈在博物馆体验了古法拓印。”正说着,说铁娅煖从口袋里拿出了一张印着青铜器纹样的纸。 此次杭州之行,她特意给杭州的小朋友龚浠悦手写了一封信,她邀请龚浠悦下次到九龙去玩。“希望我们下一次能在甘孜州九龙县再次相遇,坐在伍须海边品尝酥油茶的咸香,回忆在杭州的美好场景。”说铁娅煖写道。 这场始于家庭的交流,像一粒悄然播下的种子,在“杭九”两地的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当一个个民族家庭交流故事不断上演,不同民族的文化便在互鉴中愈发璀璨,民族团结的根基也在代际传承中愈发牢固。以家庭为纽带,以文化为桥梁,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