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子湖畔到天山脚下,一场跨越4600公里的思政课,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援疆吗?有人去过杭州吗?”近日,阿克苏市委副书记,杭州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邵小军在杭州援疆展示馆内,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的高一新生展开亲切交流。 
这场以“铸牢共同体 浙阿一家亲”为主题的思政课,将传统课堂“搬”进了记录着援疆历程的杭州援疆展示馆。邵小军与同学们边走边讲,透过一幅幅纪实图片、一组组跃升数据,讲述杭州与阿克苏市如何从千年丝绸之路的贸易伙伴,成为新时代对口支援的“一家人”。
千年渊源 共筑新时代援疆路 
杭州与阿克苏市,一个是中国东部活力四射的现代化大都市,一个是历史厚重、资源富饶的南疆明珠。千年之前,阿克苏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中心地带,而杭州则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一批支边青年响应号召,远赴西北投身新疆建设。2010年6月,杭州市援疆指挥部来到阿克苏市,开展对口援建工作。 从此,杭州人民与阿克苏人民之间架起了连心桥、铺上了共富路。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杭州市对口支援阿克苏市满15周年。
产业援疆 电商金字招牌结硕果 
在产业援疆展区,同学们了解到杭州援疆的“金字招牌”——电商产业。 杭州援疆借助杭州电商之都的优势,对接阿里巴巴、遥望等资源,推动阿克苏市电商发展。电商零售额从2014年4亿元增加到2024年的40亿元,十年增长十倍的成绩令人瞩目。

通过实施“十城百店”工程,打造“浙疆有礼”品牌,推动疆果东送,让全国消费者都品尝到了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核桃和红枣等特色农副产品。 杭州援疆还帮助引进了一批纺织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落户阿克苏市,推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一家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解决一批就业”。
民生援疆 八成资金投入百姓关切 
民生援疆展区呈现了杭州援疆工作的温度。15年来,杭州援疆资金8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相继建成12所学校和一批医疗机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杭州援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支持开展招聘活动和就业技能培训,举办创业创新大赛、职业技能大赛,为本地青年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实现了“就业一人、带动一家、团结一片”。
智力援疆 培育可持续发展力量 
在医疗援疆展区,介绍了这项“最接地气的援疆工程”。杭州援疆依托医疗资源优势,在阿克苏打造了6个名医工作室,为当地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张玉柱名医工作室的非遗“骨伤疗法”累计节约医疗资金近亿元,成为杭州援疆的“金名片”。 “组团式”医疗援疆,助力阿克苏市人民医院在二级综合医院DRG绩效考核中排名跃居全疆第二。杭州援疆还创新开通“杭阿5G云诊室”,让当地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与杭州专家网上见面。 
教育援疆方面,15年来共有325名援疆教师一批又一批地接力,带动当地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杭派十五年美好教育示范线”已在当地形成良好口碑。 现场的高一同学们所就读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阿克苏市高级中学,是由杭州援建的重点项目,于2013年落成,填补了当时阿克苏市没有独立高中的空白。学校与杭州高级中学、杭州市源清中学等结为友好学校,定期互访交流,共享管理经验和校园文化。2024年实现清北录取零的突破,2025年全校高考本科上线率达98%。
文化润疆 知识激活青春梦想 
在文化润疆展区,展示了依托杭州文化科创的优势,杭州援疆开展了"科学嘉年华"、科普进校园等活动,让阿克苏市的同学们近距离接触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高科技,激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杭州援疆打造的阿克苏市国学书院,已成为同学们了解国学知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同学们可以参与“节气之韵”系列活动,于谷雨时节品茶听雨,在立夏时节体验民俗手作,到大暑时节共制消暑美食,亲身体验节气更替中的传统文化魅力;还能通过“趣玩杭州城·童心绘丝路”等交流活动,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专业教师团队的指导下,一同绘画、体验非遗手工,在动手实践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交往交流交融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在交往交流交融展区,讲述了杭阿两地人民心手相连的温暖故事。为增进两地青少年的友谊,每年组织开展系列夏令营研学活动,让阿克苏的孩子们走出家乡,看更大的世界。同时,以文化和旅游为纽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阿克苏,体验大美新疆的风土人情。 
杭州援疆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实施"浙阿石榴籽"工程,每年开展青少年文体活动100余场,实现杭阿两地干部群众年均交流超1000人次。"最美家庭"走亲活动被写入中国妇联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并在全疆推广。
寄语青年使命担当 
课程接近尾声,邵小军向同学们寄语:立“大志向”,筑牢共同理想之基;守“真情怀”,厚植民族团结情感;练“硬本领”,培养服务社会能力;养“好品德”,锤炼高尚人格修养;健“强体魄”,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援疆不仅是物质帮扶和技术支援,更是协作共赢、双向奔赴,是两地干部群众以真心、行动与坚守编织出的‘同心结’。”邵小军说,“它让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越来越深,心与心越走越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展示馆外,西湖水连着天山雪,钱塘潮涌向塔里木河。 援疆路上,477名干部人才接力奔赴,366个项目在阿克苏市落地生根。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没有下课铃声,它的回响正融入新一代建设者的青春志向中——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每一次携手都在编织更加牢固的“同心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