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新安江畔,薄雾轻纱般笼罩着千年古镇的青石板路;午后,杨村桥镇的草莓从大棚里探出头,羞红了脸颊;傍晚,更楼街道的社区广场,响起了欢快的广场舞旋律…… 然而,这并非游客眼中的风景,而是一群特殊“学员”的日常。他们来自4500公里外的新疆阿克苏,正奔赴杭州建德的各个乡镇(街道),开启一场沉浸式的“跟岗学习”之旅。当天山脚下的“冰糖心”遇见新安江畔的“茶韵”,这场酝酿已久的“甜”与“韵”之约,将如何浸润彼此的心田? 为何而来,在之江沃土中“墩苗壮骨” 奔赴千里,阿克苏的干部们此行目标明确:扎根之江沃土,在实践中“墩苗壮骨”。 “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 带队负责人说,“在阿克苏,我们有胡杨般的坚韧,但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课题,我们更需要植入创新与开放的基因。建德在数字化治理、乡村运营、群众工作等方面的精细与灵动,正是我们想要强化的‘筋骨’。我们希望通过跟岗实训,在直面复杂问题、服务市场主体的最前沿,练就一手‘绣花功夫’,锻造一副能挑更重担子的‘硬肩膀’。非常感谢阿克苏市和建德市委组织部精心策划本次跟岗学习活动。” 这不仅是一次学习,更是一场思想的洗礼与能力的淬炼。 所见所闻,从“旁观者”到“局内人”的蜕变 身份在变,视角在变。跟岗的日子里,阿克苏市干部们有了全新的身份:他们是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项目推进员,更是老百姓的“贴心人”。 环境整治一线,他们是“攻坚手”。在寿昌镇桂花村,跟岗干部吾麦尔·肉孜正和村干部一起,顶着烈日锄草植绿,修剪苗木。“图纸上的规划很完美,但真正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比画图难多了。”从最初的沟通不畅,到后来能操着“疆普”和村民唠家常,吾麦尔感慨:“40度的高温,融化不了为民服务的初心。脚下的滚烫,记录着的是我们以心换心的努力。” 
法规政策宣传,他们是“贴心人”。“大妈,上街时不要随便参与免费领鸡蛋、扫码关注免费领粮油、免费体检等活动,这有可能是诈骗陷阱!”在杨村桥镇杨村桥村,跟岗干部吐拉克孜·乃麦提耐心地为一位老人讲解防诈知识。一天下来,口干舌燥,但她却觉得无比充实:“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浙江阿姨们手心的温暖。她们的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声感谢,都是我最大的动力,深深温暖了我的心田。” 
项目施工现场,他们是“护航员”。在梅城镇龙泉村道路提升项目建设现场,跟岗干部艾力开木·托合尼亚孜跟着村干部协调施工中的土地问题。他拿着量尺,穿梭在乡间小路,记录着每一个细节。“只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亲眼看到项目落地,才懂得‘乡村振兴’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所思所获,于实践深处“拾珍撷宝” 短暂的跟岗,却是深刻的成长。来自新疆阿克苏市的干部们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粗株大叶”对接了“精雕细琢”。“以前领导经常说我们干工作考虑不够细致、谋划不够长远。建德干部善于在细微处见真章,兼具顶层设计的智慧与‘钉钉子’般的执行力。从‘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到对政策条款的字斟句酌,再到对群众需求的无微不至,无不体现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传统思维”转向了“系统思考”。“处理一个简单的邻里纠纷,可能牵扯到历史遗留、人情世故、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因素。这背后的‘良苦用心’教会我们必须学会用‘十指弹琴’,综合运用情、理、法。我们不仅要学方法,更要汲取这份走在前列的实干精神,思考如何将它与我们新疆阿克苏的现实相结合”。 “个人能力”融入了“团队协作”。“建德的村干部个个都是‘多面手’,他们的担当精神和务实作风深深感染了我。我认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融入集体,才能迸发出最强的战斗力。我们此行,就像是一座流动的桥梁,希望将建德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化作滋润家乡发展的‘天山水’,探索一条更契合我们实际的好路子”。 新安江水,奔流不息,象征着建德发展的蓬勃活力;17度的恒温,滋养着两岸万物,也见证着31名阿克苏基层干部的历练与成长。当建德的“锦峰绣岭、江韵匠心”遇见阿克苏的“冰火丝路、赤诚丹心”,这场“东西”碰撞,正通过跟岗锻炼的实践,将江南的治理之智融入大漠的发展之志,合力熔铸起一座坚实的连心桥。 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