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希望 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给钱总是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使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世袭。”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教师节前夕,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张家村的张夏夏坐高铁来到嘉兴学院,迎接她的是南湖畔的秀美景色和大学的美好时光。
临行前,她给自己敬爱的陈校长写了一张贺卡。“我是一个不突出的学生,成绩也不是很出众。在填志愿时,家里人都劝我报一个省内的学校,但是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填了浙江高校。是您的到来,才让我有了走出贵州的想法,我坚信自己的选择……”
“比起升学上的靓丽数据,我更开心的是,老师学生的精气神不断提升,自信心不断增强。”陈立群和我们分享了这个新变化,“以前,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多,也不敢往远的地方走,基本都集中在贵阳。今年,我查看了学生的录取情况,基本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里的都有我们的学生。”
教育的意义就摆在眼前,苗民们也逐渐认识到,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孩子们感谢这位“校长爸爸”,办公室里,经常有学生塞进门缝的信、贺卡。然而,面对学生们的感谢,陈立群却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
准备去支教前,陈立群向老母亲告别:“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这个心愿由来已久。担任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期间,陈立群创办了浙江省首届宏志班,为寒门学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陈立群说。他在杭州长河中学工作期间,一共带出了12届宏志班,招收的951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相比于这样的成绩,陈立群更加坚信一句话: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后来,他和老师们一起总结了“宏志精神”——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
来贵州支教,致力于兴办平民教育,这与他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脉相承,与他创办宏志班的原因相通:“创班之举是源于自己小时候艰难的求学之路。人生,有时只需要一个机会。”
而今,当年用心呵护的幼苗已经长大,陈立群唤醒的不只是孩子们的宏图大志,更是用爱唤醒了他们那份感恩的心——陈立群一个人的支教,已经变成了一群人的勠力同心——一批批宏志生已经在把“宏志精神”传递到更多的土壤上。
曾经的宏志生朱华彬去台江看望陈校长,看着苗族孩子身上的那种无力感,和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眼神,他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随即,他和其他的宏志生们一起筹备宏志基金,决心像陈校长那样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求学梦,诠释“教育的最大魅力,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让好的更好,而是雪中送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