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美丽乡村建设
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历史文化村落是乡村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美食文化的集大成者。自2012年以来,市农办以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农事节庆活动等为主抓手,在规划上注重文化引领,在景观上注重文化体现,在产业上注重文化开发,深入挖掘农村文化底蕴,厚植农村文化优势,努力把乡村打造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精神家园。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全市每年启动7个左右省市级历史文化重点村和20个左右省级一般村的保护利用。截至目前,全市已启动实施了132个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项目。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深入推进。联合开展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长效管理,全年新增农村文化礼堂150个,累计达到768个,计划到2020年底,建成1200家高水平农村文化礼堂,覆盖80%以上的农村人口,成为打造农村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乡村传统文化进一步挖掘传承。全市切实加大对农村传统艺术、传统民俗、人文典故、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和传承开发力度,萧山的花边、余杭的滚灯、富阳的雕版印刷、临安的鸡血石雕、桐庐的手工绣鞋、建德的九姓渔民习俗、淳安的草龙舞等,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
乡村节庆活动进一步开发。全市依托各地产业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节庆品牌。如萧山的杜家杨梅节、余杭的塘栖枇杷节、富阳的半山桃花节、临安的高山馒头节、桐庐的山花节、淳安的花猪节、建德的草莓采摘节等,在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传统农事农耕文化的发展和乡村旅游的开发。
加快集体经济发展 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是乡村治理有效的重要保证。围绕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实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市农办坚持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特色,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动实现村强民富。
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断深化。股份经济合作社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方向,也是村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基础上最重要的农村基层组织。目前,全市村级股份合作制改革基本实现全覆盖,顺利完成2394个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会、监事会换届,年实现股金分红近14亿元。江干区成为国家“股社分离”改革试点。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制定了实施消除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把薄弱村认定标准从省里的10万元提高到20万元。2017年全年消除总收入相对薄弱村423个、消除经营性收入相对薄弱村317个。到今年底,将全面消除总收入相对薄弱村。到2019年底,将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相对薄弱村。在消薄的同时,坚持增收、化债、节支并举,制定“一村一方案”,利用区县协作、联乡结村、结对帮扶等平台,推动更多资源向农村配置,加快补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
“三位一体”农合联功能不断完善。完成了市、县、乡镇三级农合联建设,共建成1个市级农合联、8个县级农合联、72个乡镇农合联,会员达到4142个。成立了农民合作基金、农合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农信担保公司等平台。目前,市县两级农合联已开展大田托管面积近8万亩、代管农批农贸等各类市场2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