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日报(记者 孙磊 李玉萍 廉笑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红绿灯跟交通监控摄像头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是从来就没有被连接过。”
阿里巴巴王坚博士的这句调侃,出现在2016年10月。当时,中国某些大城市有近60万个摄像头,数据却得不到利用,同时,如不借助机器,需要120万人才能在当天把摄像头的数据看完。
而在杭州,“城市大脑”让摄像头的数据能够用来指挥交通信号灯。以交通治理为肇始,数据开始为社会产生价值。杭州的“有车一族”惊喜地发现,曾经高居全国“堵城”前三的杭州,如今已经降至第35位,以城市数据大脑指挥“治堵”的“杭州智慧”,正向全国输出能量。
当前,杭州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城市大脑”也已延伸至城管、卫健、旅游、环保等领域,让数据为整个城市治理和百姓生活提供服务,真正做到从“治堵”到“治城”。我们的“城市大脑”还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提升?代表、委员们有什么真知灼见要与大家分享?市民对“城市大脑”又有什么话想说?不妨一起听听、看看。
当今,与其说“机器换人”,不如说是“机器解放人”,“城市大脑”正是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再次释放。人的优势在于创新和创造,发掘和指导更多的机器智慧,思考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而机器则擅长对海量数据信息进行快速持续处理,更适合简单重复的计算。我们的努力方向是,让不同层级的智慧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场景下为城市和人们服务。
近年来,我和团队深度参与杭州的“城市大脑”建设,提供咨询定制、架构实现、云化运营的一站式服务,以科技手段推动产城融合及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政务、交通、医疗等行业领域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我想,就目前政府和市民关注的重点来说,杭州的“城市大脑”可以先行聚焦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绣花”少不了执法者灵巧的“手”,也离不开科技这根好使的“针”,“城市大脑”就应该成为城市管理的“绣花针”,响应“最多跑一次”改革,保障城市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城市管理应急指挥和决策水平。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结合我市提出的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建设“城市大脑·市域社会治理数字化系统”,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希望能为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持续提供科技支撑,助力杭州打造全国领先的市域社会治理样板。
目前,“城市大脑”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在交通治堵领域发挥的巨大能量,它能实时追踪交通主体产生的行为以及结果,为交通管理者的科学预判与方案组织实施提供清晰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