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
备战“双十一” 25岁姑娘每晚靠酒入睡
医生抽丝剥茧 揪出背后真凶——“双相情感障碍”
惶恐、紧张、焦虑、担心……今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民众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冲击和压力,“心理防疫”也成为抗疫的重要“战场”。
自疫情发生以来,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第一时间行动,积极开展疫情相关心理疏导服务、心理干预等工作,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疏解民众的心理困惑和压力。
眼下,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杭州市七医院心理防疫“战场”,依然没有停歇,日门诊量1500人次,始终呈增长趋势。而去年,市七医院的门诊量为40余万人次,住院18000余人次。
近年来,杭州市七医院除了继续做大做强包括精神科、睡眠障碍科、儿童心理科、老年心理科、早期干预(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早期筛查、抑郁情绪早期发现)等在内的王牌优势学科外,还推行亚专科建设,相继成立了杭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诊疗)中心、抑郁障碍诊疗中心、强迫症诊疗中心,老年认知(记忆)障碍诊疗中心,开设双相情感障碍门诊、物质依赖门诊、抑郁焦虑障碍门诊,同时也开设中医门诊,把中医药应用和服务于临床。
“通过亚专科建设,我们的医疗服务更细化、更精准,患者获益更大。”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陈致宇提到。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10月8日(周四),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将开展大型公益活动,有需要的读者,可到现场和专家面对面交流。
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
互联网医疗助力线上门诊服务患者
在疫情发生之初,杭州市七医院就担起“心理防疫”的社会责任,积极疏导民众心理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阶段,设在杭州市七医院内的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与研究中心24小时心理干预热线,线路由原先的两条增加到三条,40多位医生和心理咨询师,开启24小时工作模式,轮流为市民提供线上专业咨询,做好心理疏导。
疫情防控紧要关头,面诊受到很大影响,需要定期复诊的精神疾病患者就诊如何保障?杭州市七医院派出睡眠障碍、焦虑障碍、老年记忆障碍、儿童心理科、早期干预等五个专科的高年资专家,进驻互联网医院平台,提供一对一线上问诊、图文咨询、电话咨询、复诊等服务,切实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
为了减轻住院患者隔离期间的孤独感、隔阂感,市七医院推出暖心举措,患者家属可以通过病房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和患者通话,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家庭支持和心理支持。
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后,市七医院把心理服务的触角延伸,成立14个心理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配备三名医护人员,随时准备快速响应,满足各区县市民众的心理服务需求。
在疾病前驱期进行早期干预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压力持续增加,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年轻化、低龄化趋势。
作为早期干预专家,陈致宇一直关注早期精神障碍问题,他发现,尽管精神心理疾病病因不明,但对患者进行早期关注非常有必要。
“国内外大量资料显示,任何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预后会更好,精神疾病也不例外。”陈致宇说,“早期发现青少年存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给予积极干预,不但药物剂量上可以用得少,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害也会大幅度减少,经过治疗后,他们完全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回归社会、正常生活。这是早期干预的意义所在。”
今年5月,杭州市七医院成立的杭州市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诊疗)中心,也正基于早期干预的理念。
这几年,市七医院通过医校合作等新模式,为杭州师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今年5月18日,杭州市七医院与西湖区教育局签署合作协议,依托医院的杭州市青少年心理诊疗促进中心和精神心理专科团队优势,为孩子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早期干预、心理筛查、专题讲座、督导检查、心理援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