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女生行为怪异
以为患上精神疾病
早期干预团队评估后
认为并没有这么严重
早期干预有多重要?陈致宇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去年底,14岁的初中女生小美(化名),在家人陪同下来到陈致宇门诊,情绪低落。“他们(同学)总是在背后议论我,我不想上学了,没劲。”
小美妈妈神情焦急,讲述了小美进入初中后的“病态”举动。小美从小对自己要求严格,希望自己成为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对外界的声音和看法特别敏感,一点点小挫折就容易钻牛角尖,自我否定。
“总是疑神疑鬼,说同学们在背后议论她。有一次她的衣服弄脏了,同学们看到拍了视频给她看,她觉得形象受损,打那以后始终走不出这个困惑,后来发展到书也不要读了,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郁郁寡欢。”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小美妈妈实在不放心,带着小美找到陈致宇。
陈致宇先把小美收治入院,诊治过程中,医生发现,小美独自一人时的表现其实并不那么糟糕,能独立完成作业,和病友间的相处也还算融洽。可一旦医生上前询问病情,她就跟换了个人似的,情绪低落,否定自己。
对此,陈致宇召集团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小美的情况,其实是疾病前驱期出现的焦虑情绪,只要进行早期干预,完全可以回归正常生活。
针对小美情况,医疗团队予以积极疏导,辅助小剂量的药物调整,小美很快就出院了。出院后,医疗团队还通过家庭日记、校园日记等方式,让小美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学会倾吐心声。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最近一次考试,小美发挥得非常好,渐渐走出了阴霾。
“有些有过自伤行为的孩子,住院后,我们发现他们其实没到严重的抑郁或者焦虑,通过早期干预,早期辅助性药物、心理治疗等手段就可以很好地回归社会,不再发展为典型的精神疾病。但如果放任不管,或者说没有及时识别及时干预,后果就不堪设想。”
陈致宇说,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治需要关口前移,“让青少年早点了解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及早认识自身缺陷、发现问题及时寻求外界帮助,尽可能避免不良结局的发生。”
备战“双十一”25岁姑娘每晚靠酒入睡
其实是患上了双相情感障碍
“天才病”是大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简单认知,但事实上,它是一种较严重的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情感障碍终身患病率达2.4%,12个月的患病率为1.5%。近年来,双相情感障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伴有物质依赖、共病其他情况的非常多见。
上周,杭州市七医院精神五科主任、双相情感障碍诊治专家夏泳主任门诊来了个25岁姑娘小蔡(化名),从事互联网行业,面容姣好,个子高挑。
最近一年多,小蔡突然觉得自己隔段时间就很亢奋,精力旺盛,想法多点子多,提出的方案经常被领导夸赞。但有段时间,她又觉得心情很不好,入睡困难。
最近一段时间,小蔡公司都在忙着备战“双十一”,小蔡变得情绪波动大容易动怒,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事吵架,时有胸闷心慌、手抖,睡眠障碍也越发厉害,需要每晚喝四五瓶啤酒才能入睡。有一天晚上,小蔡为了排解烦闷的情绪做出了自伤的行为。
根据小蔡描述,夏泳先给她做了身体和心理的系统评估检查,头颅磁共振、心电图、血液检查等排除了器质性疾病,但心境障碍问卷(MDQ)评估(用来筛查双相情感障碍),小蔡得分12分,远超6分的正常值,她的表现符合双向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进一步询问病史,夏泳发现,早在小蔡读高中时,就已经出现过双向情感障碍的轻躁狂阶段,“高三那年,她的成绩突然飙升,从原来班级中等水平一下蹿到前五,还考上了985高校,但高考结束后不久,她的状态就下来了。读大学期间,也有过情绪的波动,因为没有出现严重的症状,也就没意识到这是双相情感障碍,直到最近问题暴露出来。”
综合评估,小蔡目前处于双相Ⅱ型伴焦虑痛苦,夏泳为她制订了个体化精准化,结合药物、心理、物理、运动四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并首先针对她的睡眠和喝酒成瘾问题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