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东西部对口帮扶 余杭为当地培育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08-07 10:36:33

吴国基不是贫困户,他在很多年前就通过外出务工摆脱了贫困。余杭区援派挂职干部、天柱县委常委、副县长胡彪建议记者去采访一下他。“他在华鼎服装产业园开了一家服装加工厂,带领一群老乡共同致富,是个务工返乡创业的典型。”胡彪说。

在100多公里之外的台江县,余杭区援派挂职干部、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姚爱华向记者谈及当初帮苗族绣娘们引进“妈妈制造”项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要激发她们脱贫的内生动力,激发她们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她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姚爱华说。

在咸丰,余杭区援派挂职干部、县委常委、副县长郑颖告诉记者,余杭帮扶当地的莼菜专业合作社,除了看好莼菜的品质和销路,更看中合作社的负责人是一名能干的致富带头人。

在采访中,三位余杭区援派挂职干部表达了同样的理念——对口帮扶工作的关键是人,扶贫工作除了留下项目、留下理念,最重要的还是扶志和扶智。通过东西部对口帮扶,激发当地群众奔小康的内生动力,鼓励返乡务工人员和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培养出一批有人品、有能力的致富带头人,让他们起到示范效应,从而激励更多的群众积极主动地走上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创业的人多了

希望带领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我们先来说说吴国基的故事。吴国基是天柱人,20多年前,他带着“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的愿望踏上前往广东的打工之路。那个时候,“家里人”是他的父母。几年后,“家里人”的数字不断在变化,先有了妻子,后来又添了两个女儿。

吴国基最开始打工的地方是广州,在老乡的介绍下,他进入一家服装厂,从此与服装结下不解之缘。吴国基是个有心人,也很好学,一步步掌握了服装加工生产线每一道工序的技术要领,逐渐从一名一线操作工成长为生产线管理者。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愿望也慢慢实现了。

日子好过了,但离家千里不能照顾父母孩子,始终是吴国基的一块心病。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吴国基决定放弃稳定的收入,回到天柱创业。

返乡创业的吴国基在天柱县城开了一家服装加工作坊,吴国基既是老板也是工人,还是推销员,作坊的效益只能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改变发生在2018年。这一年,余杭对口帮扶天柱工作组准备建设华鼎服装产业园,在引进华鼎集团、建设华鼎千人服装工厂的同时,在产业园孵化培育一批本地人创办的服装扶贫加工厂。吴国基有幸成为第一批进入创业者名单的人。

胡彪告诉记者,之所以帮扶吴国基,主要是他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加上他有较丰富的服装行业从业经验。

现在,吴国基的服装厂已走上正轨,46名工人有十多位是贫困户。“我厂里的工人现在每月工资是3800元。我通过创业买了房子车子,也希望通过我的二次创业带领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吴国基骄傲地说。

胡彪说,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培育一批本土创业者,从而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可持续造血机制。通过他们的创富实践和示范引领,不断吸引更多有想法、有闯劲、有能力的天柱人投身到创业创富实践中,为天柱县巩固脱贫成效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致富带头人多了

共同富裕就不再是一个梦想

杭州人爱吃莼菜,有一道杭州名菜就叫“西湖莼菜”。不过,随着莼菜品质的下降,这道名菜渐渐淡出了杭州人的视野。

在千里之外的咸丰,余杭对口帮扶咸丰工作组发现了品质非常好的莼菜。这里的莼菜生长在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营养丰富、胶质很足。随着莼菜一起被发现的,还有种植加工莼菜的人——咸丰星斗莼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付光清。

也许是长期食用莼菜,付光清的肤色比同龄人要好。他搞了20多年的莼菜种植,以前是自己种自己收自己卖,再一步步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2014年,他和同村的几个人成立了星斗莼菜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来源:余杭晨报   作者:记者 周铭 贾国勇 胡彦斐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