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60岁退休后,他远赴贵州支教,把薄弱学校带成优质学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发布时间:2021-02-03 21:36:32

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和快乐

学风师风焕然一新、学生们成绩明显提升,马钢民喜在心里。但他更清楚,初中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学校留守儿童多,不少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这也让他们普遍缺少关爱,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

“每到周五,学生们都会回家过双休日。我发现有个学生每次回家都要拎一个大箱子,一问才知道,箱子里装的全是方便面。”马钢民调查发现,因为父母都不在家,留守学生周末回家后只能一日三餐凑合吃。且锦屏县交通不便,家离学校远的学生,单趟车费就要50元,一个月下来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这个发现成了马钢民心中的痛。此后,他多方求助,在富阳驻锦屏挂职的副县长俞小康的帮助下,获得了富阳区慈善总会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于2019年9月成立了双休日活动基地。从此,每到周末,学生可自愿报名留校参加免费的基地活动。最多时,有670多名学生选择留校过周末。有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和快乐。”整天笑眯眯的马钢民在看到学生的日记时,不禁眼眶湿润,“孩子们太不容易了,我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另一件事,也让马钢民始终牵挂——到校第三天,他去家访一位辍学的学生小吴时发现,学生不仅是单亲家庭,且父亲残疾。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小吴才不得不辍学去广东打工。马钢民当场拿出2000元现金,并决定成立“手拉手基金”,帮助学校其他贫困学生继续学业。如今,已有51位热心人士和2个团队结对了132名学生,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马钢民还设了“校长信箱”,这成了他跟学生沟通的重要渠道。学生知道他要离开锦屏回富阳后,信箱里的信更多了。在来信里,学生常在开头写“马爷爷”,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感谢。

“马爷爷,您让我们第一次穿着锦屏四中的校服走在大街上有种自豪感。”

“您是否记得,这学期刚开学时,您来过我家一次。得知我的眼睛出问题、家里很困难后,您帮我筹集了手术费。这短短几行字根本表达不了对您的感激。”

“您找了许多爱心人士,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我就是其中之一。1000元,是我整整一年的生活费。我会好好学习,长大后回报社会。”

不仅是学生,老师们也对马钢民充满不舍和敬佩。锦屏四中办公室主任姜运清感慨:“马校长是我从教以来遇到过的最有办法的人,短时间就让四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锦屏县委县政府更对马钢民援教工作给予了“成效有目共睹,成功来之不易,经验值得推广”的高度评价。

如今,马钢民已经结束支教回到富阳家中。告别锦屏四中,他有不舍,但也很放心,“目前的锦屏四中已经厘清办学机制,形成良好校风,有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还建立了长期的帮扶通道。我来支教的目的已经实现。”在采访的最后,马钢民借用陶行知的话总结了自己的支教生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纪驭亚   编辑:高婷婷
马钢民是富阳区三桥中学原校长、青云辅导学校校长。2018年,60岁的他自愿报名加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推出的“银龄计划”,远赴贵州,成为锦屏县第四中学的校长,开启自己教育生涯中又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把一所薄弱学校变成当地小有名气的优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