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组、3个“圈” 内外“双循环”保障7天生活
一上午的忙碌之后,一个由街道、派出所、社区、物业联合构建的扁平化组织架构出现在封控一线,将线上线下联结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统摄全局的“核心圈”。数据、巡查、后勤保障、医疗以及信息,5个组各司其职,信息数据第一时间实现共享。
数据组在前期确定的基础数据上,将人员信息细化,确定了包括孕妇、病人在内的特殊人群名单,并通过物业工作人员上门核对的方式明确了特殊人群的具体情况和需求;信息组建立了若干群,进行情绪安抚、信息发布的同时,收集求助和意见,及时上报。如此一来,楼里一有问题就能得到有效分流和处置,精准的信息和数据支持也让后勤保障组和医疗组的工作更具针对性,形成了有效的闭环管理模式。
而在封控区内,冷静下来的物业工作人员意识到,接下来,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去打赢7天的“持久战”。尽管绝大部分物业工作人员都有着丰富的服务经验,但几乎没有人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隔离管控。封控首日,他们就遇到了一个大问题:3000余份外卖送到,楼内隔离人员的家属送来了大批生活用品,街道的抗疫物资也运到了,这么多物资,必须迅速送到隔离人员手上。“我们负责配送的几个女孩子,真的是把嗓子都喊哑了。”写字楼物业负责人、德鑫物业经理姜爱意说,要考虑的细节太多了,比如特殊人群如何照顾。
物业与楼里的11位准妈妈特别组建了一个“蒲公英关爱群”,一对一专人联系,每天送上精心准备的营养餐。考虑到冬季低温,物业还准备了姜茶、柚子茶、水果以及营养品,专门送到女性隔离人员手中。细致的工作在解决吃住问题的基础上,在封控区内构建了一个覆盖1400余人的隔离生活“服务圈”。“累肯定是累的。”姜爱意说,“累到坐着就能直接睡着。”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互助圈”悄然合围。隔离首日晚上,业主对接群里发起了一次有数百人参与的接龙。酒店、口腔医院等业主单位让有需求的隔离人员提供房号和需求数量,酒店和医院工作人员随后进入自家库房翻找,将1100余份“压箱底”的牙膏、牙刷、拖鞋、梳子全部打包,由物业工作人员分发给有需要的人。在街道的组织下,周边写字楼的业主也发起了捐赠,大到推车,小到防护服、保温杯,大量抗疫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钱江国际时代广场2号楼。
两手方案安排撤离 精细化解封画上完美句号
12月12日晚11点,权威部门发布消息,钱江国际时代广场2号楼将于次日调整管控措施,楼内隔离人员将转为居家健康观察。
事关1400余人,解封,需要更为细致的计划和安排。收到消息后的一个多小时里,巡查组在大楼地下车库走了1万多步,一遍遍地梳理前来接回隔离人员车辆的行进路线,依照“不形成交叉,单向通行成线”的原则,以硬隔离的方式开辟了一条固定车道。
次日凌晨,前来接人的私家车不少,但实际上,乘坐私家车离开的仅百余人,仍有千余名隔离人员滞留在大楼内。令人安心的是,大量人员撤离的预案早已准备就绪,而这一切,与数据组的努力密不可分。
在前期初步掌握隔离人员基本信息后,隔离管控期间,数据组对隔离人员“居住在哪个区”“是否有家属能提供私家车接送”“是否有额外需求”等问题进行了细化了解。解封撤离工作启动前,各群组再次确认信息,安排由家属自驾接回的百余名隔离人员于12月13日凌晨先行撤离,其余人员自同日上午9点半起,按楼层分批下楼,从主通道乘坐大巴离开。20余辆大巴分别前往钱塘、富阳等区,每辆车上都安排了一名志愿者。大部分人员撤离后,个别有特殊困难、暂时不便回家的隔离人员由街道统一安排进入临时安置点。封控硬隔离设施撤除后,专业人员进入大楼进行了采样、消杀,解封工作终于画上了句号。
这次封控为街道基层工作者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过去,大家一直致力于发展数字化的楼宇管理,比如通过智慧化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在数字化楼宇管理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能不能依靠群众的力量,发挥楼宇业主和物业的作用,值得开展更多的讨论与实践。”有过公安工作经历的付东海觉得,实践总结一个“城市化枫桥式楼宇管理经验”,或许是未来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