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精神文明创建

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初心不改,始终热爱
发布时间:2021-10-12 09:09:30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

中国人独特而深沉的爱国主义——是强敌环伺、虎狼在外,守卫家园时的那份坚毅和执着;是为了“升国旗,奏国歌”,在赛场上激烈拼搏的勇气和毅力。为国争光是爱国,诚实守信也是爱国;同仇敌忾是爱国,文明友善也是爱国;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是爱国,钻研进取、务实求真也是爱国。可以说,爱国既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具体而微,时时处处、一举一动都能尽显爱国情怀。

本文所讲述的故事主人公,他们生长于不同的年代,或在战场上慷慨悲壮,或在赛场上拼尽全力,他们在不同的“赛道”上,初心不改,诠释着爱国主义。

93岁的志愿军女战士竺桴:讲述真实的“长津湖”

19052c72be55dced33f08ee8feb6c433_rB4AiWFka6SAfZcAAAFjy8D8Rn4365.jpg

记者 郑承锋 摄

国庆假期,一部《长津湖》震撼了许多人。抗美援朝,鏖战长津湖,战士们埋伏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冻死后仍保持随时准备冲锋的姿态。

真实的战场究竟有多惨烈?71年前的那个沉沉黑夜,对于绍兴师范学校毕业生竺桴来说,与战友跨过鸭绿江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誓死保卫新生的共和国。“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胜利的得来是多么不易。”

战争残酷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衬衣撕下做绷带 抽自己的血给伤员

今年93岁的女战士竺桴,是抗美援朝九兵团20军60师180团卫生队的一名护士。

长津湖的寒冷,与战斗一样残酷。“我们穿着的衣着单薄,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大家都冻煞了。鞋子破掉了就赤脚走,后来用纱布包着脚走路。”天寒地冻、远征作战,粮弹缺乏、忍饥受冻。面对强敌劲旅,志愿军给出的答案是:以命相搏、血战到底。“虽然知道美国武器厉害,但并不害怕,我们是为国而战,我们一定要赢得胜利。”竺桴回忆当年,提高音量,声音铿锵有力。

2021年的我们知道“他们赢了”;但1950年的他们,并不知道“我们能赢”,只知道“我们必须赢”。

作为随军护士,竺桴和战友夜以继日救治伤员。“战争的残酷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作为部队医疗力量的一员,绷带不够,我把衬衣撕下来绑牢伤员,医药箱里药品不多,就把自己的血抽出来给伤员。”为了救治伤员,竺桴的腿和头部都曾经中弹片,至今还留着伤痕。

竺桴亲手抢救了许多志愿军伤兵,也掩埋过很多牺牲战友的尸体。让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左上臂被炸断的浙江籍战士。临终前,这位战士要竺桴帮他完成一个心愿——把他挎包里的新军装转交给家乡的母亲。“记下地址,我取出挎包里的新军装,看到血迹斑斑。我和战友们用小刀挖土,埋葬牺牲的战友们,再写上‘勇敢的志愿军,安息吧’。现在想想,我们这么幸福,是他们的牺牲换来的。”竺桴哽咽道。时光的流逝并没有漂白那段记忆,反而让抗美援朝的每一个细节都更加刻骨铭心、历久弥新。

战场上“手风琴”里的青春

开创美好未来是最好的告慰和铭记

竺桴在绍兴师范学校学音乐。战斗间隙,她和战友们组成战地“乐队”。竺桴家里珍藏着一张照片,1952年在战场上,她和战友们参加抗美援朝元旦文艺演出。拉着手风琴的年轻竺桴笑容灿烂。战事紧张、条件艰苦,每时每刻都可能有流血和牺牲,但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乐观的笑容。岁月如梭。七十多年前的青春华彩,如今已成为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一代优秀中华儿女用生命和热血汇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化作了一个民族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不竭动力。

对中国人而言,抗美援朝战争是一段苦难辉煌的记忆。“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旋律,唱出志愿军将士一往无前的豪情;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血战上甘岭,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人民军队的军威。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战旗艳如新?英雄的传人擎起了它。”

竺桴的老朋友杭州市民毛瑞虎,一直热心志愿军历史的研究和宣传,他的父辈们就参加了抗美援朝。“我们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生活,更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实现既定目标、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最好的铭记。”

每一次出征都铭记着使命与梦想,每一段历史都会在岁月长河中凝结成人们的共同记忆。竺桴还记得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天,接到命令,她穿着夏装就出发了。她也记得战争胜利时那段不朽名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郑莉娜 葛玲燕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