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所在位置: 杭州网 > 热点专题 > 杭网聚焦
以高水平自立自强、科技创新 赋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访杭州市咨询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辛国金
发布时间:2022-02-28 10:41:18

编者按:

2月23日,中国共产党杭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开幕,提出杭州要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围绕“奋进新时代、建设新天堂”提出了具体要求、部署了主要任务。会议提出要努力打造七个“新天堂”的具体目标。即日起,“学与思”栏目邀请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杭州打造“新天堂”的内涵和路径。

记者:杭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的目标,与此前谈的“创新创业”有什么不同?基于什么样的时代背景?

辛国金:早在2015年12月,杭州实施了“创新创业新天堂”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和制度为重点,以建设“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和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将杭州建设成为“创业者的天堂”。近几年千万创客在这里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茁壮成长。据微链联合发起并绘制的《杭州创业创新地图(2021版)》显示,杭州已有国家级众创空间68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4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数量连续多年位居省会城市第一,人才净流入率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那么,本次党代会提出的杭州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其中,要加快建设全球创新策源地,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构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提出这样的目标,这是基于一定的时代背景、杭州战略位置的变化以及长远发展来决定的:

一是杭州在全省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据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显示,杭州创新能力指数78.82,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二是杭州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上升。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日内瓦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全球前100个最具活力的科技活动集群排名,杭州位居第21位,比上年提升4位,位居科隆(德国)之后,超越了芝加哥(美国)、大田(韩国)、慕尼黑(德国)、特拉维夫-耶路撒冷(以色列)等4个地区。杭州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向着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策源地迈出坚实一步,为“创新活力之城”增色添彩。

三是体现了杭州市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全球竞争格局的深刻认识,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势的科学研判。2021年5月28日,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东升西降”的特征日趋明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问题,特别是芯片、发动机、材料、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领域存在短板,一些关键零部件、关键装备依赖国外,逐渐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因此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策源地,实现创新创业能级实现质的提升,是破解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的需要。

记者:本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创新创业的新天堂”与以往相比,在形式上有何变化?

辛国金:多年以来,杭州市就锚定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这一目标发力。创新是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此后,经过努力,杭州数字经济发展蔚然成风,数字产业涵盖电子商务、信息消费等众多领域,并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形式上也有新的变化:一是建“大平台”,提升杭州科创“硬实力”。加快推进世界级大科学装置建设,在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上,之江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建设序列,在杭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14家,杭州现拥有省实验室4家、省重点实验室39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8个。获批建设我省首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新建西湖大学、中法航空大学等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二是建设一批创新技术联盟及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提升杭州科创“软实力”。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平台支撑、机制创新、构建全市域全周期孵化链等,支持校企合作、市校合作、区校合作,发展与创新生态、产业生态交互的创业新场景。三是建金字塔平台矩阵,打造全市域科技大孵化器。通过制定双创平台扶持管理政策,引导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向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构建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梯次布局“重大平台+特色小镇+孵化器+众创空间”金字塔平台矩阵。

在行业上也从数字经济向产业多点开花方向发展:“十四五”期间,杭州组织数字经济、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与产品,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协调发展,培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