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领跑
独行快而众行远
临安乡贤、“时代楷模”陈立群,是临安引进的“咖位”最高的名校长。
陈立群出生在临安区板桥镇,是临安中学75届校友,原杭州学军中学校长。曾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任校长四年。曾获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2018年中国教育十大人物 ,2019年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9年9月,临安区政府聘请陈立群担任临安教育顾问。翌年5月,陈立群结束黔东南支教工作。因临安区政府再次诚邀,陈立群在临安中学建立“时代楷模”工作室,并担任临安中学教育集团教育顾问。2020年9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
临安在全区遴选了中学段校级干部20人,作为陈立群首批“门下弟子”,向陈立群开展为期三年的“拜师学艺”。工作室挂牌以来,陈立群亲力亲为,亲自授课辅导,指导课题,开展系列讲座、沙龙……给“弟子”作手把手指导,学员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除了“坐而论道”,陈立群还“起而行之”。挨个儿深入学员所在学校,巡回开展入校诊断。20个学员分成“教学诊断组”“德育诊断组”“学校管理诊断组”,分头深入校园,通过走访参观、听课巡课、开展师生座谈访谈、查看老师教案讲义等资料、分类研讨……为各校存在的问题问诊把脉,为学校下一步提升发展,出方子、拿主意、提对策。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传道解惑模式,不光让工作室学员在“知行合一”中“止于至善”,还为临安教育的普遍受益、全面提升,发挥了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教育部督导改革中学段唯一专家身份,陈立群还在北师大、华师大及浙师大等师范类专业高校中大力推荐临安,为临安对外合作交流、招才引智,拓宽渠道、搭建平台。此外,他还参与了临安教育“十四五”规划编制,对区域办学提出系列高位架构建议。参与临安天目少年思政学院工作,悉心指导临安中小学思政教育建设。作为中学教育顶层设计的智库,陈立群还为临安五所普高“特色错位、优质发展”做诊断、开方子、拿主意,帮助临安中学尽早迈入浙江省一流名校行列。
陈立群工作室是临安创建的诸多“三名”工作室中的一个。一年多来,临安除了着力“外招引”,还着眼“内挖潜”,共计培育本地名师66人、名班主任10人、名校长19人。截止目前,临安全区已共创建名师工作室48个,招收工作室学员735人,开设各类沙龙讲座、听课评课、主题研修、在线研讨等活动近千场次,培训学时近2000小时。
工作室导师基于各自的学术方向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研修项目:王崧舟工作室的“诗意课堂”,姚灶华工作室的“问题驱动”,易良斌工作室的“高阶思维”,张虹工作室的“情境写作教学”,钱炳伟、梅晨霞、徐俊、王雁春等小学语文工作室联盟打造的“天目论课”……名师工作室已覆盖了所有学段、主学科和全区18个镇街。
三年来,名师工作室学员共计发表论文20多篇,获得区级以上教育教学获奖人次达965项(其中市级以上146项);区级以上科研获奖人次达623项(其中市级以上95项)。
一个个名师就是一匹匹领队奔驰的“头马”,给工作室的学员带来“独行快而众行远”的“鲶鱼效应”,策动着临安“美好教育”不断跑向诗和远方。
“三步走”
跨校教研城乡共富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农村学校自然缩减成小规模办学。一些偏远学校一个年级只有一位学科教师,他们独自备课、独立教学,缺乏交流互鉴的机会。长此以往,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很难及时接收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制约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城乡共富路上必须迈过去的一个坎。
面对小规模学校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的种种瓶颈,临安创新推出“跨校教研”。制定了小规模学校教研工作“三步走”:专家团队领着走,校际之间扶着走,各学校自己走。
按照“半小时交通圈”组建由2-3所学校同学科教师组成跨校教研组,开展“跨校教研”。通过名优教师上“示范课”、年轻教师上“亮相课”,让其他学校名师前来观摩、评课、指导,帮助小规模学校年轻教师在互助中进步成长。
“小规模学校”乐平小学语文教师陈迪去年曾“应邀”进城上一堂文言文的公开课。首次进城“班门弄斧”,陈迪坦言“有些紧张”。正在局促之时,陈迪想到了“跨校教研”联盟,“我就跑到‘盟校’潜川小学请教了那里的同行老师,在那边先‘预演’了一堂公开课,让那边的同行老师帮我打磨,经她一指点,我感觉进步和收获非常大。”过两天,陈迪又要到城区学校上公开课,她决定继续沿用这种模式。陈迪说,小到一堂公开课的“预演”请教,大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和专业成长,跨校教研的模式,都是她借力提升的重要资源和力量。
“跨校教研打通了校本教研的壁垒,密切了校际间的联系与合作,激发了小规模学校教研工作的内生活力,也使校际各方在抱团取暖中实现师资队伍的整体提升。”临安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除了偏远学校的抱团取暖、共同提高,临安还为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定制了一周跟岗“必修课”。规定小规模学校新教师,必须赴结对学校开展跟岗教学实践一周,配予“双导师”。跟岗期间,新教师在结对学校上好“四堂课”:听导师示范课、学员上诊断课、导师指导学员磨课、学员展示课。通过跟岗学习,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新教师提高“眼见”、向“名师”看齐。
除了乡村教师进城跟岗,临安还让“城里”老师“下乡”赋能。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让“城里”老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一年。
执教于城南小学的陈念青,就是“以城带乡”的榜样之一。她除了自己下沉横路小学,每隔几天,她还会招呼城南小学的同事,到横路小学支教,开展讲座,或推门听课,给当地老师评课、磨课,分享教学经验。“横路小学的同事们反响非常强烈,有的说讲座对他们触动很大,有的把课件发过来请教,有的希望我尽量多安排些支教活动……大家的事业心和工作的精气神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通过“乡学城”“城带乡”,临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得到了极大改观,“共富”路上,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正在加快弥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近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临安教育4000万引育“三名”工程,彰显的正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诚心和气度。
临安区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临安将持续深入开展“三名”工程建设,全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力争到2022年,再引进和培养8名以上省特级教师,20名以上省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引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或研究生100名。使教师总量基本满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高层次学历比例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发展要求,让教育人才成为推动教育共富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