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二十载 献礼二十大”系列综述之一
编者按:2002年12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萧山调研。二十年来,萧山始终牢记“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殷殷嘱托,全力当好全市领头雁、成为全省排头兵、争做全国先行者。即日起,我区全媒体推出“致敬二十载 献礼二十大”系列综述报道,全面展示萧山二十年来经济社会新变化,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9月,多份权威榜单刷屏“朋友圈”。
全国工商联最新发布,萧山以9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0家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领跑杭州,再次强化了制造大区、强区的定位与标签。
制造业是萧山立区之本,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制造业好,萧山才是真的好;制造业强,萧山才是真的强。
过去二十年,面对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轨之际,萧山经历低潮与低谷、困惑与困扰,也比其他地区更深刻感知产业变革、更强烈感触转型阵痛。一场带有自救图强性质的制造业变革实践深入推进,一条“规模扩张”转向“质效提升”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日渐清晰。诚如今年4月萧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所言:再塑制造新优势,再创工业新萧山。
在最新一轮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考核中,萧山再次获评“优秀”。显然,萧山仍是观察“制造强省”“制造强国”最好窗口之一。
做强:从优势到胜势
工业,代表着萧山的光荣与骄傲。
2002年前后的“工业冲千亿、宝马赠英雄”,让萧山名动天下,一举奠定“领头雁、排头兵、先行者”地位。这一幕,很多萧山人至今仍津津乐道、记忆犹新。
此后十多年,萧山始终是兄弟县市区口中“别家人的孩子”。在产业方面,萧山形成以化纤纺织、机械汽配、钢构网架、服装羽绒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中国化纤新材料示范基地、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中国钢结构产业基地、中国羽绒之都,一个个“国字号”荣誉,彰显着萧山块状经济特色、优势产业品牌。
本质上,萧山工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草根经济”。
从创办者看,起初办厂办企业多数靠家族、小团队以及地方社会网络,一批优秀企业家通过转制等途径办好企业后,同镇同村许多有经济头脑的人见贤思齐;从发展方向看,集中于门槛较低、科技含量较低的轻工门类,这些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先行先发之地的普遍特征。
当这一“普遍特征”遇上时代变革,特别是向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转型时,依赖于规模扩张的传统产业红利渐失,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新兴产业加速起势,本就存在“先天缺陷”的萧山制造,又因“船大掉头难”,短期内难以摆脱惯性思维、传统路径,这也是很多传统工业大区转型面临的普遍难题。
慢进则退,一句道尽萧山近些年发展的现状。但“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人,却从未丢掉对工业的坚持、对制造业的执着。
近一千平方公里土地上,萧山诞生了1.8万余家制造企业,1635家规上工业企业,2家世界500强,4家中国500强。庞大的企业群体、充裕的产业资本、扎实的经济基础,这一切都构成了萧山制造业变革最厚实底盘、最宝贵财富。
如何将固有最大优势转变为发展胜势?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这成了萧山历届党委政府孜孜以求、着力破题的关键所在。
“五企培育”是主抓手。通过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梯次体系,萧山已培育“五企”1711家,其中世界级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入选类5家、培育类10家,高市值上市企业入选类28家、培育类35家,单项冠军企业入选类5家、培育类10家,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类26家、培育类6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选类616家、培育类909家。
机制创新是主动力。今年1月,萧山首创推出“兵团化会战、专班化运作”模式,将产业最集聚、要素最集中的四大主平台划分为八大“兵团”,通过划小单元、尽锐出战,加速从以往“村村冒烟、镇镇点火”的“摊大饼”,转向精细、精准、落细、落实的“蒸小笼”,这也将更有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兴则萧山兴,工业强则萧山强。对萧山而言,传统产业从来都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做大做强,这也是两百万萧山人始终不变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