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 传统产能焕发新活力
传统产业并非夕阳产业,关键在于如何让传统产业涅槃重生。
早在2010年,绍兴市就启动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一园式”改造提升,柯桥区将分散在各镇街的印染企业搬迁到滨海印染集聚区,上虞区将化工企业搬迁到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整合、重组、退出印染企业151家、化工企业159家,初步形成了集聚规模效应。
在此基础上,绍兴市于2018年11月启动新一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越城区将47家印染企业中的32家企业整合成5家印染组团跨区落户到柯桥印染产业聚集区。21家化工企业形成18个项目落户到杭州湾上虞经开区,总投资超过530亿元。
在“七色彩虹”印染组团内,其AGV立体仓库实现了成品智能分拣、智能入库、智能出库。“根据后台的不同指令,无人叉车可以精准识别不同客户、不同花色的不同产品,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浙江七色彩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永兴介绍,相比传统模式,这一环节可节省近80%的人工。
为了承接“跨域整合”的五大印染组团,确保其早日投产,柯桥区设立服务保障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供水、供热、供气、供电、排污等配套工作,并对印染组团项目规划、竣工、消防等验收工作进行全程服务指导。为了帮助企业技改升级,柯桥区按照成套设备价格6%的标准给予企业技改补贴,鼓励企业主动购置新型设备、应用先进工艺。
通过印染产业“跨域整合”,绍兴市的印染产业集中度从65%提升至80%,并且实现了集中供热、集中供气、集中排污,同时强化了天然纤维印染、特种产品印染等产业链补强,增强了现代纺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集聚后带来高效益产出,2021年印染产业实现增加值217.1亿元,同比增长37.1%。预计2022年新增产值100亿元,有望实现总量规模、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全部翻番,推动了低端块状经济向优质产业集群提升。”绍兴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说。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绍兴还开发建设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平合,构建从设计到物流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被评为省级优秀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当前平台已接入100多家织造印染企业和400多家贸易企业,产生10万多条纺织产业数据,形成质量、设备、工艺、贸易、订单等数据近300万条,推动纺织制造走向个性化、柔性化、云“智”造。
筑巢引凤 拓出产业发展新天地
产业集聚提升,腾出了发展空间。据统计,印染、化工两大产业通过“跨域整合”,累计腾退土地1万余亩,节约土地6000余亩;同时,每天减少污水排放15万吨,相当于8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
腾笼换鸟,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传统产业腾退之后能干什么?
“腾出的土地,今后将培育和引进‘吃得少、产蛋多、飞得高’的企业和行业。”绍兴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厂房、土地、空间将按照绿色化、高端化、都市化、国际化产业导向转型发展,进一步做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产业。目前,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正加快向先进产业集群转变。
作为袍江区域腾笼换鸟的先行“试金石”,马海片区依托绍兴滨海新区“万亩千亿”集成电路产业平台基础优势,引进培育从上游材料设备到下游智能终端领域的特色企业,全力打造以“泛半导体+”产业为主的“绍芯谷”。
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作为一家创新型企业,2018年落户滨海新区科创园区后,一直聚焦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并建立了钠电正极材料及其电解液生产与销售网络。“那时候新能源在汽车市场刚起步,我们也是瞄准了这块领域。”企业创始人之一马紫峰表示,绍兴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是吸引他扎根在此的重要因素。
今年10月,浙江钠创年产3000吨钠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生产线将正式投产,预计产值在3亿元左右。根据市场需求,项目可扩容到6000吨,即6亿元产值;加上新厂房产能,预计最高可达8万吨。
浙江钠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与区域内其他企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吸引了一批配套企业入驻。如今,滨海新区集聚了中芯绍兴、长电科技、浙江医药等一批龙头企业,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4家。2021年,新区新增省级以上领军人才35人、市级领军人才50人,培育高技能人才超1.2万人,新增大学生超3.2万人,已累计引聚省级以上领军人才105人。新区已经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家、市级孵化器6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众创空间15家,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腾笼”之时波澜四起,“换鸟”之后浴火重生。在“平台支撑、头部引领、链式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发展新理念指引下,绍兴集成电路、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上虞先进高分子材料、诸暨智能视觉四大省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从无到有,其中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大平台在2021年度全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考评中分列第一、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