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境
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溪湿地指出,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殷期望。如今,这里的一堤一水、一草一木,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今年3月21日,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发现了珍稀鸟类反嘴鹬。“反嘴鹬、鸳鸯、苍鹭、白骨顶等四种水鸟‘同框’,西溪湿地莲花滩观鸟区,俨然已经成为水鸟的乐园。”刘想第一时间在朋友圈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漫步湿地,你可能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白尾海雕擦肩而过,也可能偶遇“鸟界国宝”东方白鹳和“东方宝石”朱鹮……20年来,西溪湿地动植物增加了近700种,成为飞鸟、鱼类、昆虫和草木的天堂。
值得一提的是,西溪湿地探索出了中国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以湿地公园为“玉”,以周边发展为“金”,通过“金镶玉”组团发展,实现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该模式找到了保护与利用的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又让游客可以亲近自然,近距离体验美景,这对湿地保护具有开创性意义。”刘想介绍。
眼下,西溪湿地正在开展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的试点项目——开展数字化应用场景体系建设。“比如莲花滩观鸟区的游客比较多,可能对生态产生影响,我们就会通过电子围栏的形式,让这里休养生息。”刘想对此充满期待,“杭州亚运会开幕之前,我们将推出23个应用场景,其中15个应用场景和生态保护相关。”
一次绿色空间的共享实践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溪湿地,就湿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调研。他指出,湿地贵在原生态,原生态是旅游的资本,发展旅游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不能搞过度商业化开发,不能搞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建筑,更不能搞私人会所,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
福堤、绿堤、西溪雕塑园、邬家湾、龙舌嘴……市民游客惊喜地发现,这两年西溪湿地免费开放区域日益扩大。据介绍,免费开放面积已扩大至西溪总面积的56%,最大程度地“还景于民”,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
人在画里,游在景中。去年,西溪湿地建成长约21公里的环西溪绿道,宛如一条金链,将西溪湿地十八景一一串联。市民游客沿着浓荫如盖的清幽小道漫步,能领略西溪湿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妙处。
西溪湿地还合理利用湿地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举办了“花朝节”“龙舟节”“火柿节”等独具特色的活动,让市民游客深度了解湿地的绿色之美。
20年前,4000多户原住民陆续搬离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家乡,如今,像周忠伟这样的原住民纷纷回到西溪湿地就业,当起了船工、渔夫、农耕人员和保洁人员。他们还“洗脚上楼”当起了居民,搬进了蒋村花园、西溪花园两个高品质安置房,享受着惬意的慢生活。
对于周忠伟来说,每年的5月1日,都有着特殊的意义——2005年5月1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对外开放,周忠伟正是第一批入职的原住民之一。到今年5月1日,50岁的周忠伟在西溪湿地工作正好满18年,“年轻的时候盼望着50岁能退休,现在不一样了,西溪湿地就是我的家,在这么美丽的家里上班,每一天都心情愉悦,哪里舍得退休!”周忠伟把一船游客送到岸边,又上来了一批争相拍照的年轻人。
“每一天都有奔头,这就是幸福。”周忠伟向我们摆摆手,开着电瓶船又驶向了美好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