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平凡的人们总是给我们最多感动。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第十九届杭州市道德模范、第十一届“最美杭州人”将举行发布仪式。
从人民中走来的平民英雄,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道德真谛,把嘉言懿行融入日常生活,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今起,本报推出“致敬!平凡英雄”杭州市道德模范暨最美杭州人特别报道,让美德的“种子”在普通人心中抽穗拔节,汇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
什么东西越洗越脏?
什么东西越热越出来?
什么东西只上不下?
什么东西变化多样?
什么东西落入水中就不见了?
12月9日,周六,淳安文昌镇王家源村。“儿童之家”教室的黑板上,一串谜语在静静等待着它的主人。
出题人是79岁的何志尉老师。下午1点,何老师金属哨子一吹,十来个孩子风一样从四面八方跑回教室。
最难猜的是第二个谜语:什么东西越热越跑出来?有人说是寒号鸟,有人说是太阳,有人说“不知道”。
“这个东西在你身上,在你的头上,你能感觉得到。 ”何老师一步步启发。
立刻,有个女孩举手说,“是汗!”
何老师每周都要备课,为学生讲解一个新知识,比如什么是空间站,什么是航空母舰,什么是个人隐私。
“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有空间站,中国就是其中一个。现在就有三个航天员在天上呢。”
“空间站绕地球一天一夜转了多少圈,有谁知道吗?”
“是16圈!”
这些资料,都是何老师从手机上搜寻到,再一个个字抄下来,讲给这群8-12岁的乡村孩子们听。
何志尉老师是淳安县文昌镇王家源村“儿童之家”的辅导员。
他在乡间教了四十年书,退休后又为留守儿童重执教鞭,用生命践行了“教书育人一辈子”的承诺。
今年,何志尉被光荣地评上第十九届杭州市道德模范。
视频拍摄制作:蒋伟杰 解说:申佩琦
那些留在老家的孩子,个个都是聪明的
“儿童之家”的前身,叫“留守儿童俱乐部”。它是由王家源村的两名退休教师:何志尉和余樟润于2010年创办的,是淳安县第一个“留守儿童俱乐部”。最初地点在村里的大会堂。2012年,新建的村委大楼落成,村两委将一楼朝南的大房间布置成儿童教室,拨给了他们。
一个讲台,五排桌椅。两位老教师达成共识:那些留在老家的孩子,个个都是聪明的,只是父母不在身边,没人辅导,才荒废了功课。
2017年,余老师病重,72岁的何志尉挑起了 “留守儿童俱乐部”辅导员的重担。此时,学生人数已从最初的3人扩展到20人,范围遍及村里所有的小学生。它更像是一所乡村少年宫。
上任之初,何老师就提出了三个“梦”,贴在教室墙上: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这是他对王家源村乡村少年的期望。
和家长面对面聊一聊,效果就是和打电话不一样
王家源村有1700多年历史,历史文脉悠久,下辖三个自然村:塔心、丰源、王家。
何老师一家住在海拔400多米的塔心自然村,离村两委所在地王家源村有4公里多路,而且都是山路。
20多个孩子,也分散在三个自然村。要想辅导好他们,何老师想到了他从教四十年的法宝:家访。
“儿童之家”是每周六早上8点到下午3点上课。但天不亮——这个时间通常是夏天早上5点、冬天早上6点——何老师就打着手电筒,从家里出发,挨个去学生家里顺道走访。
他的早饭是事先垫点冷泡饭,或者下山后买一包方便面。
每个学生的家,他一学期要去好几趟。问下孩子的情况,和家长面对面聊一聊,效果就是和打电话不一样。
中午,孩子们喜欢吃方便面,何老师给他们一个个泡好面,还要管牢孩子们的安全。小孩子一热,经常不管不顾把衣服一脱,何老师会喊,“衣服不要脱掉太多”。
下午辅导完成,护送孩子一个个安全到家,他再爬山回家。这一天里,来回要走8公里多路,碰到雨雪天气,山路更加难走。
每个周五,是何志尉雷打不动的校访日。这一天,他要去5公里外,村里孩子上学的潭头中心小学。有时候他搭便车,有时候就走路,要走一个半小时。
他一个个去王家源村的孩子就读的班级,向班主任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每个孩子的优点缺点、行为表现,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以至于班主任老师惊奇地问:“你怎么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