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智能物联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书面)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2:22 Fri   

(2024年4月29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智能物联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五大产业生态圈之一,具有产业基础实、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的特点,是杭州高水平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的重要引擎,是孕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为推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深入实施,助力我市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智能物联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李火林主任高度重视此次专项监督工作,3月27日亲自带队赴余杭区深入调研智能物联相关企业和高校实验室、研究院,了解产业发展的堵点痛点,助力破题解难。3月以来,市人大财经委在戴建平副主任带领下,邀请部分市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组成调研组,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座谈交流、进代表联络站收集意见等形式,面向部门、区县、企业、科研院所和基层代表联络站对我市智能物联产业发展情况开展深入调研。杭州人大·E讲堂邀请数字经济领域有关专家就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开展专题讲座。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智能物联产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智能物联产业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合应用的新兴产业,我市在这一产业布局较为完整,自2022年提出打造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以下简称“生态圈”)以来,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将其划分为集成电路、视觉智能、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信、智能仪表6大产业链。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在市委领导下,紧扣万亿级生态圈目标,深化“链长+链主”工作机制,努力形成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合力,智能物联产业集群加快推进。

(一)夯实发展根基,产业服务机制持续完善

一是产业链链长制高位推进。市委主要领导担任链长,市政府两位分管副市长出任副链长,建立工作专班,设定2025年中期发展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清单化、图谱化、手册化、要点化推进补链强链、企业培育、协同创新、精准招商等重点工作,推动智能物联产业发展聚“链”成“圈”。生态圈企业2023年实现营收8435.3亿元,同比增长7.0%。二是产业谋篇布局深化落实。围绕生态圈“一核两廊”总体发展布局,推行“一园一主业”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滨江区、余杭区等区县比较优势突出,视觉智能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着眼产业发展趋势加强研究,编制了我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细分赛道分析评价报告、企业清单和产业链图谱,为产业链发展提供前瞻指引。三是产业政策体系逐步构建。形成以《关于促进智能物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主干,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视觉智能等细分产业政策为分支,智能物联产业政策实施细则为补充,生态圈年度工作要点为落脚点的政策体系,为生态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坚实保障。2023年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共兑现政策资金3.8亿元。

(二)释放发展动能,产业培育举措更加精准

一是注重企业梯度培育。深化“链长+链主+专精特新”协同培育体系,智能物联领域新培育国家和省级“链主”企业7家、市级“链主”企业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8家;构建“雏鹰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小巨人-省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智能物联领域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占总数三成,新列入省科技领军企业8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24家。二是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实现核心技术突破,40项产品实现国产替代,28项产品解决了“卡脖子”问题,50项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外领先;发布《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若干政策措施》,共创建8家智能物联产业领域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创客-众创空间-孵化器-产业园”全过程创业孵化体系,新增智能物联相关国家级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企业孵化器8家。三是促进共链融合发展。举办新华三专场、富联统合专场、杭甬专场等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通过链主企业的引擎带动,密切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畅通企业间沟通渠道,提高产业本地配套率水平。四是推动场景应用试点。开展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8家智能物联重点企业入选总包服务商;发布我市六大标志性智能网联车辆应用场景,启动杭州市智能网联车辆安全监测平台和先行试点区。深化“智转数改”,新增智能工厂4家、“数字化车间”7家。

(三)优化发展环境,产业系统生态加快培育

一是着力精准招商。瞄准未来方向、聚焦关键环节、对照招商清单、丰富产品种类开展精准招商,2023年全市共招引落地总投资亿元以上的智能物联产业项目97个,计划总投资520亿元,起到了较好的补链强链延链作用。二是注重人才引育。2023年,新培育10个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在第二批企业高层次人才授权中,生态圈新增授权认定企业和人才名额数量在全部新增数量中占有较大比重,分别占比25.6%和52.2%。三是建设科创平台。智能物联领域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突破,之江实验室入选全国首批获批建设的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省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承担多项国家项目,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四是打造产业地标。以新地标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上限,“中国视谷”加快建设,滨萧特别合作园规划和中国视谷“一园窗口”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关键技术、标志性场景应用加速实现;组建杭州数据交易所,着力打造“中国数谷”,推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

二、我市智能物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基础支撑方面

一是产业布局尚需优化。以当前人工智能高度需要的算力资源为例,我市部分数据中心能级不高,难以支撑算力的高速增长需求。算力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错配,通用算力供给过剩,智能算力、超级算力供给不足。大模型商业化仍处于探索阶段,更多创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开拓。二是“卡脖子”环节的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部分高端芯片、传感器等关键环节和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和把控,如高精度、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的智能仪表所依赖的超声波模组等先进的传感器、智能设备和通信技术等被海外企业技术专利垄断。三是部分产业链全链掌控能力不足。以模拟芯片为例,我市仅有少数企业采用IDM(集成设备制造商)模式,大多数企业采用Fabless(无晶圆厂)模式,制造环节本地产线布局不多,主要以外包为主,产业链稳定性受产能波动影响较大。四是对标世界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差距。如我市模拟芯片企业BCD工艺技术水平比国际先进水平大约落后3至5年,国产GPU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存在较大代差,进口GPU溢价明显。又如视觉智能的部分高端市场被索尼、康耐视等国外企业垄断,部分中小企业产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附加值较低,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不强。

(二)产业发展协同融合方面

一是头部企业的牵引作用不够明显。部分头部企业虽然已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其资源禀赋和要素优势未能辐射到全产业链,对本地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不强。二是六大产业链的紧密协作不够深入。如在调研中发现有大型企业的某些芯片因国外断供和国内相关产能不足,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我市虽有众多模拟芯片企业,却没有合适产品对其实现有效支撑。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不够畅通。科技创新应用研究未能与市场充分接轨,产学研用对接合作和成果转化服务有待进一步优化。科研专利未能充分转移到企业实现产业化,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需要更多的包容试错空间。四是应用场景深化拓展不够充分。智能物联领域创新应用虽有较多典型示范案例,但缺乏成熟模式和现象级推广,如何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数字乡村、智慧城市等建设中释放更大的应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挖掘。

(三)产业发展要素保障方面

一是政策体系仍需优化。六大产业链中针对云计算大数据、网络通信和智能仪表的专项政策尚未出台。根据近半年杭州市助企服务事项统计显示,涉及智能物联企业的问题中24.49%是对数字化转型等政策掌握不够精准,18.37%是对专业型人才的培训和招聘等相关政策的期盼。二是产业基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投资布局不够全面,生态圈内主要投向芯片、传感器、集成电路等行业,在人工智能、生成式AI方面尚无作为;受当前退出渠道不畅、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和回报率下降影响,基金社会募资难度较大,撬动社会资本作用发挥有限。三是人才队伍建设形势不容乐观。在人才需求方面,具有行业经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可独立完成芯片设计的人才缺口较大;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关院校智能物联产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机制都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美国芯片法案的实施,半导体产业人才外流问题更为突出。四是项目招引优势稍显不足。“大好高”优质项目招引力度需要加强,部分项目招引过程中存在研判论证周期偏长、反应速度不足、市区联动紧密度不够等问题。一些产业链项目招引受到资源禀赋制约,如工业视觉受下游本地制造业体量较小影响,对该类企业吸引力不足。五是服务平台支撑能力稍显乏力。现有的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等集聚产业发展资源的平台不够丰富。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程度不高,需要更充足的小试或中试平台来推动科技成果顺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智能物联产业发展的建议

智能物联产业作为“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兴产业,高度契合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是当前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产业具备“长坡道”(产业链条长)、“宽赛道”(行业应用和技术路线多)、“深航道”(科技含量高)、“厚雪道”(产业规模大)的特点,可以作为我市持续发展形成产业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在全省“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中勇攀高峰、勇立潮头的主攻方向。为推动杭州加快打造世界级智能物联产业集群,提出如下建议:

(一)稳步筑牢产业底座

一是把握发展定位,完善顶层设计。要明确具有杭州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定位,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在对行业深入剖析和前景展望的基础上优化顶层构架设计,超前谋划未来产业。立足优势锻造长板,将我市智能物联产业的发展优势转换为新动能,持续擦亮杭州“数字之城”金名片。二是加强风险管控,推动国产替代。引导企业参与国内产业链条的完整构建,支持企业参与对国外垄断技术的国产化创新攻关共同体建设,帮助企业搭建沟通桥梁实现与国内市场中具备替代性技术的企业开展资源对接,降低因国际供应链断链引发的风险。三是依托国内大市场,提高产业韧性。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国内外市场双循环,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针对影响生态圈供应链稳定的短板环节,优化供应链组织,实现补链强链。四是加大攻关力度,强化技术引领。依托现有创新平台,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针对被国外“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攻关研究。优化创新生态,建立企业间技术创新融通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对核心芯片、大模型等硬核科技开展联合攻关,将大企业在资源整合、市场份额、品牌价值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小企业在需求快速响应、产品快速迭代和低成本试错等方面的特点有机结合,更加充分地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五是统筹部署数字基建,增强技术供给能力。进一步统筹算力、网络通信、智慧城市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衔接既有成果和新建内容,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层面统筹区域间算力中心建设,促进算力资源的共建共享。提升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推动用户侧千兆光网无缝覆盖。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建设运营统筹化、集约化程度,推进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共享流通,加快建立“空天地人车”全域智能感知体系。

(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效能。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完善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政策体系,及时跟进对算力等新业态的相关政策,按需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加强对现有政策的跟踪监督和绩效评价,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调整优化产业政策体系。二是进一步畅通市场准入,鼓励创新应用。鼓励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序探索试行,营造开放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针对具体行业的特征、属性并结合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制定适合的监管规则 ,允许创新试错和市场自我纠偏。三是进一步畅通产业链路,形成发展合力。依托产业联盟、协会等加强生态圈内企业凝聚力,加强产业内部的信息共享、技术合作与市场拓展,实现企业间的互相协作,提高整体竞争力。四是进一步发挥平台作用,促进资源整合。支持建立智能物联产业相关的综合服务平台,深耕企业发展需求、痛点和瓶颈,汇聚供需对接、创新、开源社区、云服务、测试验证服务等资源,开放共享、精准助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进一步推动标准构建,强化品牌引领。推动开展智能物联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构建行业技术护城河,减少无序竞争,助力行业健康发展。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制定标准,推动我市智能物联产业的技术优势标准化。加快培育智能物联领域精品品牌,提升独特性、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发挥品牌的标杆示范作用。

(三)不断激发主体活力

一是在加强企业梯度培育上下功夫。壮大链主企业,围绕链主企业构建产业生态,引导链主企业积极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配套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靶向引育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立足特色放大优势,聚焦细分领域扩大规模。二是在落实引才聚才育才上蓄足劲。在需求端,编制我市智能物联产业紧缺人才动态需求清单,实现与产业供给的有效对接;在流通阶段,关注智能物联产业人才软环境建设,完善多渠道融合的激励机制和科学明晰的评价制度,继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在供给端,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合作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共建等实现院校、企业、研发单位的有效连接。三是在创新项目招引方式上出实招。探索“展会+招商”机制,以重大赛会、细分行业展会等作为招商契机吸引企业落地投资。探索“产业链+招商”机制,重点招引“卡脖子”环节的创新项目和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在项目用地、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四是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好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的合作平台,完善科技保险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对技术经纪人人的能力培训、评价机制等保障。五是在深化拓展应用场景上谋实效。加大对市场动态变化、技术创新交汇和跨领域合作的发掘深度,推动构建涵盖技术、数据、应用、市场等多方位的开放、创新、互联的生态,推进项目试点、迭代优化和示范应用,进一步探索更多标志性、特色化、撬动作用强的应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

(四)加快深化协同发展

一是要深化产业链联动协作。推动视觉智能、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云计算大数据等产业联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资源开放、链路贯通的产业生态,促进6大产业链聚“链”成“圈”。二是要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持续推进产业绿色优化升级,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在算力建设上鼓励应用绿色技术与产品,开展算力设施能耗检测,探索建立算力阶梯电价机制。三是要拓展数实融合广度深度。更加广泛而深入地推动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调研传统制造业在工业视觉和工业软件应用、智能设备开发等方面的智能化转型需求,深入挖掘和释放潜能,实现更为精准、高效的赋能。推进智能物联产业为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金融、智慧家庭等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于智能物联产业发展的体验感和获得感,营造全市智能物联发展“一盘棋”“一股劲”“一条心”的良好氛围。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关于我市智能物联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问题清单


来源:  作者:  编辑:林海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