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案研究、工程治理中,要问一问 人幸不幸福、鸟幸不幸福、鱼幸不幸福……
9月22日至9月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开幕,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将会聚杭州,共商“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这是十年一届的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也将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参与范围最广的一届盛会,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发布《杭州宣言》,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本届大会将为国际社会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深化科技合作,以系统思维破解生态治理碎片化问题,以跨学科研究推动绿色发展新范式,以数字技术助力保护区智能化管理。来自全球各地的参会代表将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共同谋划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未来。
昨天下午,快报记者就大会主题“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采访了几位与会专家,听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浙江省水利厅河湖处处长李荣绩:把河湖资源保护好,是在攒本钱
2023年7月25日,浙江以年度1号总河长令的形式发布《浙江省全域建设幸福河湖行动计划(2023—2027年)》,在全国率先启动全域幸福河湖建设。
浙江的幸福河湖建设,在理念、目标、任务等方面都始终把生态保护优先放在前列。
浙江是“七山一水两分田”,实际上,浙江水域面积为5.66%,不到“一分”。而水是生态保护中最重要的因素,河湖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所以河湖对整个生物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什么样的河湖,称得上“幸福”?
我们以“安全、生态、宜居、富民、智慧”的要求来建设幸福河湖,主要分为三个维度——
安全的维度:既保障生物的安全,也维护人的安全,比如防洪。
生命的维度:更注重河湖的健康,把河湖看作一个生命体,对它的流量、水位、生物多样性、河流连通性等都提出了要求。
幸福的维度:在方案研究、工程治理中,要去问一问,人幸福的同时,鸟幸不幸福、鱼幸不幸福。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把河湖资源保护好,是在“攒本钱”。
这些年来,浙江依托河湖长制,各部门协同、各流域共治,各地创新机制、标本兼治,“下河”治污、“上岸”播绿,全力守护河湖健康生命。
9月22日下午,浙江省水利厅协办的“中国幸福河湖建设推动生物圈保护”平行会议将在大会会场举行,我们将向世界展示浙江在幸福河湖建设中是如何实现生物圈保护的。
杭州在水的治理中一直走在最前列,无论是西湖、西溪湿地,还是钱塘江,都是幸福河湖的样板。本次大会临安会场边上的天目溪,就是浙江幸福河湖建设的最新样板,在溪边,可以真切感受到“天目之源,万物共生”的魅力。
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联合会会长王章明:要通过改革、法律等形式保护生态环境
这么多年来,浙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以钱塘江流域为例,从万年上山文化到河姆渡文化,再到良渚文化,钱塘江流域至今仍具可持续发展活力。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浙江有很丰富的案例。
天目山和清凉峰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专家考察以后,觉得以天目山保护区为核心,带动整个乡村的和谐发展,非常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态圈保护区发展理念。
近年来,浙江在大力推动保护地融合示范村镇,目前已经有100多个融合示范乡镇公布。
以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区为例,公园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其资源极为丰富,有着全球罕见的大面积低海拔亚热带原生常绿阔叶林,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全域共有高等植物2062种、鸟类237种,还有上百种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以及上千种昆虫,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1种,中国特有属14个。
如何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同时带动周边乡镇的发展?
开化县一直在积极探索。其中,钱江源国家公园地役权改革就是重要成果之一。
让农民把一些山和田规划到国家公园范围,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该区域会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比如禁止使用农药、禁止使用化肥等,会影响农民的收益。
如何保障农民减产不减收?
签了协议的村民能从村集体林地租赁中分享补偿金,开化县苏庄镇横中村就是地役权改革第一个“吃螃蟹”者。
截至目前,钱江源国家公园林地、农田地役权改革涵盖4个乡镇,包括21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3199户10644位村民共享生态红利。通过集体林地地役权改革,钱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了占比近80%的集体林统一管理。
未来,浙江还要做更多的努力,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法规政策等多种途径,继续强化生态保护,同时带动周边镇村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