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党工委委员刘想:生态与繁华比邻而居、协同发展
西溪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长期、动态、持续的工作,过去20多年里,我们的保护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集中修复阶段。曾经,随着杭州城市西扩步伐加速,西溪湿地面临着巨大的生态挑战,自2003年起,杭州先后启动实施三期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最小干预”等原则,通过污水整治、河道清理、植被复种等举措,集中恢复和重建湿地原生生态系统。
二是规范化保护阶段。先后出台全国首个针对单一湿地公园立法的《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和《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区划定方案》等文件,不断加强城市湿地跨区域一体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护修复机制探索。
三是智慧赋能与成果共享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持续举办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亲子观鸟大赛”等活动,加强生物多样性成果的全民共享;启动实施全国首个“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项目,提升湿地公园整体智治水平。
20多年来,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显著提升,鸟类、昆虫和维管束植物种类分别由69、477、221种增加至224、918、971种。
西溪湿地在物理空间与生态功能上都实现了城市与湿地的共生共赢,为杭州这座城市提供了生态与繁华比邻而居、协同发展的“金镶玉”模式——以湿地公园为“玉”,以湿地周边区域的开发和保护为“金”,通过“赋金于玉”实现“金玉成碧”。
简单来说,就是以保护为目的,以开发为手段,通过适度的、有条件的开发,不断加强湿地内部的生态价值提升,不断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的土地增值和产业发展,实现正向反哺,确保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金镶玉”模式从提出到成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未来,我们希望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让湿地的生态文化资源更好地“走出去”,不断加强与周边社区共享。例如,联合西湖区蒋村街道开通蒋村十字港码头至西溪湿地二期的摇橹船游线,形成“舟行碧波上,书卷手中开”的独特阅读体验等,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使“玉”更加剔透,“金”更具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