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好干在实处的必答题——杭州万名党员干部驻村蹲点调研侧记
发布时间:2017-03-20 星期一   杭州网   来源:浙江日报

    一年之计在于春。

    惊蛰时节,正当北京的全国两会商定国计民生之时,千里之外的杭州悄然掀起了蹲点大调研的热潮:从市委书记,到刚进机关的90后,万名党员干部“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走进98个乡镇、2000多个行政村;每个市直单位结对联系乡镇的所有村(社区),每个村蹲点时间不少于1周,走访村民30户以上。

    如此大规模的调研,聚焦在哪?调研组要解的十道“必答题”中有分解:宣讲一次市党代会精神、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帮助新一届班子理清发展思路……调研任务也很明确:不仅摸情况找问题,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句话,就是要做到干部沉下去,工作抓上来。”杭州市委负责人说,通过这次贯穿全年的大调研,做到对基层工作心中有底,踏踏实实抓好落实,这是杭州当前干在实处、勇立潮头、建设世界名城的大计。

    问民生

    收入环境产业样样摸清

    宁静的富阳湘溪村,最近有点“小雀跃”。在村口开小超市的王菊华说,大家一见面就互相打听:“调研组有没有去你家?”“他们问了点啥?”从3月6日开始,蹲点在湘溪村的市委调研组,马不停蹄,走遍了15个自然村,走访了近百户村民。

    在湘溪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王菊华,对“蹲点调研”这四个字很陌生,但要说城里的这些干部这一周来在村里干什么,她很清楚:“他们逢人就聊,边问边记,晚上还和我们一起在凉亭里聊!”

    一待七天,看什么聊什么?

    湘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王金明说,调研组3个人,把村里的事记了个底朝天。村民收入怎么样?毛竹一亩能增收多少?村后备干部缺乏怎么办……在仙源自然村,一幢老房子就让调研组琢磨了好久。那是一幢百年老宅,因为与户主协商不好,年久失修,几近废弃。调研组里里外外看了一圈,给王金明出主意:“你看这房子不修也要倒了,能否和户主讲明这个道理?再发动亲朋好友去做做工作?这个老房子一修好,既能当公共活动场所,村里的历史文化气息也浓了。”

    建德山峰村村民应寿德说,他和进村调研组聊的是“集体经济”。作为村里的老支书,应寿德当着市里干部和现任村支书的面,说话毫不留情。“这两年党的政策好,水变清了,路变硬了,就是集体经济太差。村里一家企业也没有,村民想打工无处去,干部想做事很困难。”

    没想到,当天晚上和第二天上午,调研组就为这个问题两次召开座谈会。“他们问我们想怎么干?还帮村里出谋划策,有没有可能发展物业经济?或者几个行政村合作,一起开发项目?”座谈结束后,调研组干部说了一句话:“大家放心,我们会协助村里,让山峰村的各项工作都走向更高的‘山峰’!”那一刻,应寿德带头鼓掌。

    发改委蹲点淳安姜家镇,建委蹲点建德大洋镇,旅委蹲点桐庐江南镇……每名党员干部,一路走一路问,村民们和他们谈收入、谈卫生所药品太少、谈大家盼望早日拓宽的路……话题五花八门。村民们还说,党员干部们经常在村里村外绕着圈走,走走停停,查看河水是否清澈、垃圾是否清运完毕、门前屋后是否实现“三包”。

    其实,村民们嘴里说的这些大大小小的事,就是调研组要解答的民生实事、环境整治、文化礼堂建设等调研题目。让王金明惊喜的是,调研组刚回去,市里就有养老院来和村养老院对接解决原来村里解决不了的经营问题。

    “干部下乡,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理顺群众的思路,落实群众的实事。”杭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看民风

    密切党群关系贵在平时

    3月13日上午,细雨绵绵。在建德大洋镇,杭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调研组冒雨走访上源村。两年前,这个村被上级部门评定为“党组织软弱涣散”。然而现场调研的情况,却让组长丁狄刚很吃惊。

    “这几年村子好起来了,干部真团结。”63岁的秀仁爱眉飞色舞。“群众想要的,干部都想到了!”84岁的郑银宝也竖起了大拇指。每到一户,村民们对干了两年的这届村两委班子都褒奖有加。

    这次蹲点调研活动启动之时,正值杭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刚刚闭幕,各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之前。深入分析一次村情选情,也是调研的“必答题”。几乎每走进一户人家,调研组都要问:“村里民风怎么样?”“村干部平时上门多吗?”“对党员干部还有哪些期望?”

    看到上源村的转变,丁狄刚没有仅仅停留在“惊喜”。他们刨根问底,追问这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村民们告诉他,上源村实施了“六个领职”工程。党员干部带领村民做好矛盾调处、清洁乡村、孤寡老人照料、困难关爱、急事难事、创富带富6项工作。仅创富带富这一项,来自大洋镇城建办的刘建平和杭州市建委的刘志康两位“挂职书记”,就先后为村里引来了杨梅基地和草莓基地,让上源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涨了4000元。丁狄刚仔细听、认真记,“这个做法可以推广,让更多的村学习参考。”

    经验有,问题也有。在淳安姜家镇双溪村,69岁的村民汪支民拉着杭州市发改委党委副书记陈启泉反映问题说,村里近10位干部,除了书记比较年轻外,其余的都60岁开外了。“现在,我们特别需要年轻有为的干部。”在湘溪村、上源村,村干部们都提到村干部的“断档”问题。杭州市建委组织人事处处长吴安定说:“农村要发展,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挑担子!我们会尽快把这个问题反馈给市里相关部门。”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大家的看病、读书等公共服务要一体化,但是村庄环境、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建设世界名城,不是建设西湖边的世界名城,也不是主城区的世界名城,而是整个大杭州的世界名城。”……调研组和村民用大白话理清村发展思路,讲杭州市的发展目标。有村民评价:“城里来的干部讲话讲得好,我们听得进。”有调研组负责人感慨地说:“检验基层党建好不好,就看党群、干群关系好不好。群众对干部的信任,来自于平时工作的积累。遇到事情时,大家才会支持你、拥护你。”

    炼作风

    基层是最好的练武场

    杭州人力社保局这次蹲点的地方是萧山瓜沥镇,全镇63个村,村村有社保局的干部。镇政府工作人员说,从调研开始至今,前后有13批干部驻村,都是自己开着私家车来的,“不用陪同,自己吃住,他们是扎扎实实来了解情况的。”

    在蹲点中锤炼党员干部的作风。在淳安姜家镇蹲点的杭州市发改委党员干部,每天晚上走访完毕,都要召开“夜谈会”,交流当天摸排的情况,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人人要写心得体会。

    在建德大洋镇蹲点的杭州建委党员干部,每人手上都有一本自制工作手册,多达40多页。上面有工作任务、工作纪律,还配发一张记录表。走访中摸到情况、发现问题,可以按图索骥,迅速归类,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蹲点中培养年轻干部。在这支走村入户的庞大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80后、90后,最年轻的出生于1994年。学作风、学方法,基层成为他们最好的练武场。

    进门第一句话说什么?杭州市人力社保局年轻干部伊曙花向同事学着开场先“讲笑话”,让村民放松下来愿意讲心里话。调研结束第一件事干什么?山峰村调研组的“老前辈”叮嘱身边年轻的工作人员,村民反映的问题要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如果做不到,也要对老百姓解释清楚。一次两次没回音,干群关系就会疏远。”

    年轻干部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杭州市纪委的挂职干部戴书圆生于1989年,这次在建德乾潭镇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蹲点调研之后,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村庄、我们的农村群众究竟是怎样一个生活状态,我们该怎么打通政策和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怎么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及怎样学习群众工作经验,这些都是我在这次蹲点调研的收获。”看到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后,戴书圆在蹲点笔记里更期望农村老人能够实现“有人问我粥可温,有人陪我立黄昏”。

    蹲点调研启动至今,短短半个月,各调研组汇集上来的问题已经有上千个;更多的调研组还在继续走村入户,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想。据了解,这次蹲点调研的第一阶段工作将持续到今年6月。届时,每个调研组都要对自己的驻点村形成蹲点调研专题报告。

作者:记者 吴雅茗 俞熙娜 赵 路 见习记者 张 留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上一篇] “百千万”活动蹲点调研周报情况[下一篇] 干部沉下去 工作抓上来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主办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浙ICP备06052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