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单位活动信息简报(第18期)
发布时间:2017-03-28 星期二   杭州网   来源:杭州党建网

基层是检验平安创建工作的试金石

——瓶窑新社区调研手记

杭州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副书记 陈 健

仓廪实衣食足,平安联系万千户。三月的连绵阴雨挡不住我们“打手电、穿雨鞋、问乡情”轻车简从,走村入户访平安的热情!3月11日起,我带队到余杭区瓶窑镇瓶窑新社区蹲点调研,深入到群众中去看、听、问,去反思平安杭州创建工作中的得与失。走进撤村建居的瓶窑镇瓶窑新社区,宽阔崭新的104国道横跨东西,这里是瓶窑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荣获“省、市级文明村”“民主法制村”“重点整治村”等荣誉称号。

问卷小表格有大用途科学统计助力调研

走访前,我们根据市里要求,紧紧围绕共建共享平安杭州中心工作,我委成立了“四个平台建设”“良渚遗址申遗拆迁风险评估”等四个专项工作组。结合每年省平安办对老百姓参加平安创建工作“三率”(即: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调查,我们实行“规定动作加自选动作”相结合的模式,特别设计制作了“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以及“平安建设及相关问题”两种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克服了以往调研单纯“用嘴问,用笔记,时间一过就忘记”的弊端,问卷整理归档后可为属地本年度“平安创建”工作提供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数据参考。“这两个调查表格设计的很用心啊,这样我们有些想不到的能想到,想提的意见建议也可以写下来了,不用再零零碎碎想到哪说到哪了,对群众来说又方便又简单”,瓶窑社区党委书记沈军红不断点头称赞。

蹲点调研不能只蹲不研 解决问题是关键

蹲点调研不能只蹲不研,关键在于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按照行程安排,我们一行3个调研组,分别与三个镇街(村、社区)的两委班子、党员代表、村民组长、网格长和村民代表等开展见面交流座谈会,并召集社区群众传达党代会精神。3个调研组于每晚会商研判当日蹲点情况,一一梳理汇总调研发现的问题。在塘埠村入户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塘埠村存在部分村民喝水难的问题。经过进一步了解掌握,喝水难的问题涉及供水困难农户共计200余户,其中朱家弄、白湖组共有30余户农户,由于海拔相对较高,水压不足,在用水高峰期间,甚至无水可用。特别是上游集雨面积小,导致干旱季节供水不足。为了积极解决塘埠村部分村民喝水难问题,我们与余杭区水务公司进行了对接,并会同塘埠村、余杭区水务公司研究讨论解决村民喝水难问题方案。目前,余杭区水务公司已与瓶窑镇进行了对接,并组织工程师实地进行了考量,同时正在起草解决方案。

仓廪实衣食足 平安联系万千户

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一座城的平安,正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让社会变得有礼有节。

调研期间颇有感触。有人说中国农村正逐渐衰败,我不认同,我还是看到了很多越来越好的变化。比如瓶窑镇,整个经济发展状况在余杭区虽不算富裕,但镇街整洁有序、两委班子淳朴有梦想。他们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工作理念,以必须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为目标,把群众期待作为加强工作发力点,争取让群众的所求所思所盼能够有反应、有回应、有担当,更好的守护社会平安,维护公平正义。平安建设没有终点,平安创建永远在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干群携手创新篇

——罗村村调研手记

杭州市纪委宣传部部长 熊 雄

3月13日,我随市纪委陈建华副书记带领的机关第三调研组赴乾潭镇罗村村开展为期一周的蹲点。

罗村村位于建德、桐庐和淳安三县交界处,是本组联系的三个行政村当中人数最多、党员最多、地理位置最偏远、经济最薄弱的村。罗村下辖的五个自然村都是山区,虽然相对偏远,但风景优美,还有一个国家级中型水库罗村水库碧玉般镶嵌其中。我们白天晚上连轴转,开展了密集的走访、宣讲、座谈。这里的绿水青山和新鲜空气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罗村村的党员干部群众。

特别是68岁的老书记宋盛康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针对罗村地处偏远山区,村民生产生活都十分不便的情况,他上任之后就提出要利用好下山移民政策,把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沟里的罗村人搬迁到乾潭镇上的新罗村。

如今,罗村新村一期已于2012年建成使用,180户村民已经搬迁入住。他们不仅享受到了镇上便利的生活、交通、就业,而且依然还保有老村的林地、茶园。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生活水平的大为改善。

宋书记颇受村民拥戴,还不仅是因为他为村民办了许多实事,这位老书记在“小事”上也颇得人心。罗村没有企业,也几乎没有什么村级经济来源,宋盛康和两委班子成员一年报酬仅一万五千多块钱。实际上,他一年到头为村里的事奔忙,花费的汽油钱、香烟钱都超过了工资收入。可是,他和主任赖志荣以及其他班子成员连一分钱的油钱烟钱都不到村里报。老党员赖东方动情地告诉我们:“宋书记、赖主任拿着这么少的收入,为了开展工作自己还要倒贴,不理解的人会说他们傻。他们当村干部就是凭着奉献精神啊!”

80后的谢双斌放弃城里的体面工作,不顾父母极力反对又回到村里。他说:“山上有100多亩从爷爷辈传下来的老茶园,我从十二三岁时就开始炒茶。有一次炒到凌晨2点,实在太困睡着了,整个手掌都被锅烫得起泡。乡亲们种茶这么辛苦,可是我们的茶尽管品质好,但上市晚,又没有品牌,价格卖不上去。我回来就是想走出一条路子来,让乡亲们都能富起来。”

谢双斌是个有志气、有毅力的人,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红茶养胃,而且值格也卖得高,就于2013年去福建拜师学艺,搞起了红茶加工,还创建了自己的“福垄堂”品牌。为了保证茶叶的绿色有机品质,他率先在村里采用台湾的自然农法种茶,不施农药化肥。几年来,他顶着家人和村民的质疑,投入了400多万,也逐渐打响了品牌,打开了销路。一般的绿茶只能卖200多块一斤,他的红茶却可以卖1200块一斤,去年他出产的3000斤红茶都销往了北京、台湾。

田包自然村66岁的金耀宗是1974年入党的老党员,年轻时去江西办过厂,因经营不善亏了本。回来后先后打工、务农,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我从他身上仍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党员意识。他告诉我们,罗村的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坚持得很好,每月15日,村里的党员都会一早自动聚集到村委会开展组织生活,在杭州甚至远在江苏打工的党员都会赶回来。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在桐庐开出租车的儿子金辉也入了党,去年还当选为乾潭镇的党代表。

走进狮峰自然村党员赖增产家时,他正忙着给蜜蜂分巢。看着他一身朴素的打扮和裤腿上的泥迹,实在想不到他一年能有30多万的收入。不善言谈的他在我们的追问下,为我们打开了问号。原来,勤劳又肯动脑子的他,把在山里发现的野生奶白白茶这一稀有茶种进行培育种植。如今,他种了近40亩,每斤茶可卖到3700块。在春茶结束后,他就繁育出售茶苗。另外,他还养了许多蜜蜂生产土蜂蜜增加收入。他告诉我们,他还要带动村民一起种白茶增加收入。我问他,安吉白茶已经这么有名了,你的白茶能打出名气吗?腼腆得他顿时变得自信满满,他说:“我们的奶白白茶品质更好,我带着大家一起干,几年后一定能占领其他的白茶市场!”

蹲点感悟:一个年集体经济收入仅14万元的经济薄弱村,班子能这么团结,党群干群关系能这么融洽,确实有点出乎意料,这恐怕要归功于宋盛康这位有觉悟、肯奉献的领头人和整个班子的共同努力。自然条件艰苦一些,就更要发展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找寻发展的机遇。衷心希望罗村新一届党委要珍惜当前的大好局面,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带领罗村群众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不断提升拓展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快奔向小康的步伐。

作者: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上一篇] 市直单位活动信息简报(第17期)[下一篇] 市直单位活动信息简报(第19期)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主办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浙ICP备06052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