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单位活动信息简报(第21期)
发布时间:2017-03-28 星期二   杭州网   来源:杭州党建网

市纪委“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第七组调研小结

根据市委“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部署和市纪委机关统一安排,3月6日——10日,以胡飞龙常委为组长的第七组,到建德市乾潭镇胥江村、梓洲村、姚村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蹲点调研。现将蹲点调研活动情况小结如下:

一、蹲点调研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蹲点调研期间,小组成员深入走访农户175户、企业4家,实地踏勘项目3个,先后召开由党员、村民代表和镇村干部参加的座谈会3次,为群众宣讲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3次。通过看、听、访、谈,初步了解掌握了基层群众的需求,帮助梳理了发展思路,协调解决了部分困难问题,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作风的进一步转变。

(一)带着真诚下村,走访更重走心。在走访农户和企业过程中,每个同志都秉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的态度。一方面,注重广泛性,走访对象涵盖现任村两委干部、老党员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普通村民等各个层面。另一方面,突出随机性,走访对象不搞事先安排,只要家中有人在,走访人员就主动上门。不仅与群众交谈,更与群众交心,在与群众聊家常中认真倾听、记录群众心声,把市委对群众的关心和温暖送到每一户走访对象。小组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共10条。走访中,群众都说“共产党好”“党委政府好”。

(二)带着问题下村,虚心当好学生。始终牢记陈擎苍书记强调的“纪委机关干部下基层首先要当好学生”的要求,带着问题下村,注重向群众学、向基层学,努力做到真学真做。比如,联村干部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村两委干部因地制宜的发展办法、奉献精神,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闪光思想等等。小组成员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边感悟,认真撰写心得体会,并形成“最打动我的一句话——‘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活动心灵感悟”综合材料。

(三)带着任务下村,协调推动发展。始终围绕市委部署的“十个一”任务开展蹲点调研,逐村开展村情选情分析,实地踏勘“五水共治”项目、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帮助蹲点调研村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选情方面:三个村的村级组织换届选情预判总体是好的,乾潭镇包括联村干部对三个村的村情选情掌握比较清楚,并已经开展了选风选纪方面的宣传教育。劣Ⅴ类水剿灭等环境整治项目:三个村开展“五水共治”力度较大,村庄内无劣Ⅴ类水,村庄环境干净整洁,特别是胥江村的胥溪精品河道建设,曾受到省和杭州市领导多次肯定。农村文化大礼堂建设方面:梓洲、姚村已经建成,胥江村结合杭派民居建设项目,正按四星级标准推进村级文化大礼堂建设,计划今年10月份建成。

(四)带着作风下村,务求过程扎实。蹲点调研过程中,不忘纪检干部身份,严守纪律规矩,秉持务实作风。夜访时候,考虑当地村民生活习惯,尽可能利用18点到20点这个“黄金档”。由于梓洲、姚村地处乾潭最偏远地区,调研组每天8点之前就出门,一个多小时车程赶到村里开展走访,中午放弃午休,尽可能多地掌握了解情况,使蹲点调研的过程成为展示纪检干部良好形象的过程。

二、各村发展经验和蹲点调研体会

通过与镇村干部和群众的面对面交流,实地考察、调研和思考,调研组认为,三个村的发展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抓发展,既要有好班子又要有好班长,团结才能出战斗力。三个村中,胥江村在这方面表现最为突出。胥江村由原来的蒋家畈、双溪口、龙青寺、白佛寺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面积5.8平方公里,总户数535户,人口1860人。调研过程中,受访村民介绍,因为受行政村合并影响,该村原来矛盾较多,班子成员互相之间也不服气。村党委书记赵建平上任以后,把胥江村当做家来治理,一心扑在村级事业上,抓班子、抓发展,带领村两委班子使胥江村逐渐走上了发展新路,也赢得了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支持。目前,这个曾经的“矛盾村”成了乾潭镇“战斗力最强、班子最团结的村”(村两委班子共7人,平均年龄50岁,大多数人都有个体企业,家庭经济条件较好,都有乐于奉献的精神,班子凝聚力强,内部团结)。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胥江村的发展,离不开村党委书记赵建平的作用发挥。特别是在个人和集体面前,赵建平同志处理好了三种关系:一是先己后人。就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自己先带好头,起到了示范表率作用。二是先人后己。比如,胥江村开展环境整治美化,先从合并过来的其他三个村先做,最后再抓自己原来所在的村。村级环境越来越美,但是村两委始终坚持“蜗居”办公,条件比较简朴,争取来的资金都用在刀刃上。三是舍己为人。赵建平自己是企业主,但是平常都忙于村里工作,无暇顾及自己企业生产经营。同时,他还时常自掏腰包为村里办事,自费带领村两委外出学习考察先进经验。村党组织带头人选好了,班子建强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就大有希望。走访中,很多村民都不约而同要求,村级班子要稳定,支持现任班子继续再干。

(二)抓发展,既要拿来主义又要因地制宜,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比如,胥江村两委班子自费到全国多个先进村学习发展经验,总结出“要想壮大村集体经济,搞好村庄环境建设,必须进行土地流转,由村集体统一经营”的发展思路。该村以白佛寺自然村为试点,已完成土地流转工作,并与企业达成初步投资意向,招商引资5000万元发展观光农业,试点成功后将在四个自然村全面铺开。胥江村的杭派民居项目,总投资1.5亿元,其中已完工的一期投资6500万元,正在建设中的二期投资8500万元。项目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山地自然风貌,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民居村落。因为独具特色,项目被列入杭州市首批杭派民居示范点,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吸引了众多地方前来参观学习。

(三)抓发展,既要抢占先机又要善抓机遇,用活资源能办大事。三个村虽然发展上有快有慢,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村集体经济都较为薄弱(2016年三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为:胥江村4.5万元、梓洲5万元、姚村23万元。姚村23万元为公益林收入,均用于购买村民医疗保险)。没钱的情况下,如何办成事甚至是办成大事?诀窍就在于“用活资源”。比如,抢喝“头口水”。胥江村在“五水共治”启动第一年,就全力以赴抓推进。2014年,仅用90天时间全面完成4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共埋设污水支总管管道14500米,新增窨井650个,建设无动力、微动力人工湿地13处,污水管网接通率达95%以上,农村改厕率达100%,受益人口1500多人。因为工作力度大,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自然也就多。近三年,该村仅胥溪精品河道建设项目争取的资金就达2300多万元。

同时,利用上级重视项目建设、重视村级发展的机遇,积极对接沟通,争取各种政策资源,成为乡村发展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要渠道。据介绍,胥江村近年来争取的上级资金有1亿多元,杭派民居项目成为全省首批坡地村镇试点项目。姚村村近三年争取上级资金300多万元,其中,利用移民局派驻“第一书记”资源,争取移民口资金200多万元,这些资金被用于村级道路建设、村容村貌提升、会堂礼堂修缮、购买村级物业等。

(四)抓发展,既要丰富物质又要丰富精神,群众说好才是真好。蹲点调研过程中,调研组着重了解了村民对拆违治水、环境治理等工作的意见建议。村民普遍反映,由一开始的不理解、不习惯到现在理解支持和逐渐习惯。理解支持方面,比如,“三改一拆”以后,原来一些被认为通车是天方夜谭的小弄小巷,通过拆违现在都打通了,车子可以开到家门口了;“五水共治”以后,村里的水质变好了,溪水又可以游泳了;环境整治以后,村里环境变美了,人的心情也舒畅了。这些变化,村民由衷点赞。逐渐习惯方面,比如,农村的环境卫生,现在镇村两级还是定期开展清洁乡村集中行动,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慢慢也培养起来了,但原来的习惯要彻底改变还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久久为功。

调研组发现,三个村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民生事业也是有声有色。各村都组建了党员志愿者队伍,为村级发展和村民提供志愿服务。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梓洲村有坐唱班、排舞队、舞龙队等多支文艺队伍;姚村村利用文化大礼堂,平日里村民组织排舞比赛、邀请戏剧表演、为学龄儿童举办启蒙礼,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民生事业的发展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三、收集的困难问题和解决建议

通过面对面征询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发现农村发展建设方面问题也不少,群众期盼办好的事情还有很多,需要深入调研梳理,一事一议,分类处理,逐步解决。综合分析来看,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农村危旧房改造

走访发现,偏远农村如梓洲、姚村还有不少危旧房屋。前期建德市委、市政府已经组织开展了全市面上的排查,但这些房屋如何处置尚未有明确意见,特别是随着春季雨水增多和夏季台风暴雨频发,村民生命安全随时受到威胁。该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分类解决。

以姚村为例。(1)基本情况:全村范围排查危旧房屋128户,其中10户因房屋过于破旧,已拆除,现居住在亲戚家或者暂住工作地,为无房户。其余118户,分别是桥头39户,姚村12户,阳畈18户,榧坞17户,六大坪9户,潘岭脚26户,赤坞7户。118户中,空置20幢(其中桥头13幢,榧坞3幢,姚村4幢),其余为自用。(2)房屋存在问题:陈旧但无明显裂缝等问题的31幢,虫蛀导致楼板破损3幢,木结构霉变、楼板破损5幢,墙体裂缝63幢,严重裂缝2幢,部分倒塌11幢,完全倒塌3幢(倒塌的其中一幢为建德市级文保)。个别房屋无法居住的,如赤坞自然村周金水等户,已安排暂住在村集体的公屋内,但公屋也是旧泥墙房,不是长久之计。(3)当前存在困难:一方面,是村民经济条件有限,无力建造新房。例如桥头1户、六大坪9户、赤坞7户,不论是新建房屋还是维修房屋都无法承担费用,各方的补助政策也不足以支撑该项费用支出。另一方面,靠镇村两级能力,安置地无法落实。例如有13户村民想在交通相对便利的桥头、姚村自然村新建房屋。但姚村、桥头、榧坞、阳畈等较为便利的自然村均无符合建造条件的宅基地,无法审批建房。部分愿意原拆原建的,受到交通条件限制,只能等待观望。

解决建议:姚村危旧房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安置地问题,建议由建德市级层面甚至可提交省和杭州市层面进行协调,对面上该类问题如何解决作通盘研究。对确实困难的农户,要加大危旧房改造政策扶持力度。在协调解决之前,要落实镇村两级责任,制定并落实好安全预案,采用“人盯人、人盯房”等切实有效的办法,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对年代久远的古建筑保护也要引起重视。

(二)发展和民生类困难问题及解决建议

(1)偏远农村村民出行难反映强烈。特别是梓洲村,地处桐庐、浦江、建德三县交界(从乾潭镇到梓洲村要经过桐庐境内)。目前该村全天只有一趟班车(建德腾飞客运公司经营,该市汽车公司均为民营),早上6:00梓洲出发到新安江,下午3:30新安江返回梓洲,其他时间段外出只有靠过路车辗转。

解决建议:经了解,虽然乾潭镇多次协调,但由于平常村里乘客较少,要腾飞客运增加车次难度较大。目前桐庐县有班车从富春江镇到桐庐西坑口村,发车1小时一班。从西坑口村再往里延伸5公里即可到建德梓洲村。村民希望上级部门帮忙协调桐庐的公交延伸至梓洲村,以方便村民出行。因为涉及桐庐、建德两个县市,建议该问题由两地交通部门协调解决。

(2)梓洲村马岭隧道口待规划提升。该隧道口目前存在三个问题互相交织:首先,土地问题。2007年,210省道拓宽时,马岭隧道口有12亩土地被隧道项目部租用,租期2年,涉及32个农户,项目完成后土地因被隧道内的废渣所覆盖无法复耕,农户至今无法拿到租金与赔偿金(项目部已经撤销),该处土地也一直闲置。第二,安全隐患问题。自210省道拓宽后,车流量倍增,当地部分农户有大半年的时间在公路边设摊卖农产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属事故易发多发路段。第三,环境污染。公路两侧卫生环境差,垃圾较多。梓洲村两委计划,将隧道口的土地进行征用,建造210省道马岭综合服务区,内设交通服务站、停车场加水服务区、公共洗手间、餐饮区、驾驶员休息区、农产品土特产交易区等,既可以解决土地遗留问题,又能起到取缔路边摊保障交通安全、为农户搭建安全农产品交易平台、整体改善区域环境的作用。

解决建议:建德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柴国庆已经主动领办,将协调建德市有关领导召集相关部门、乾潭镇和梓洲村落实解决。

(3)梓洲村马岭森林古道盼“复活”。马岭森林古道,建于元朝,位于浦江、建德、桐庐三地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起点桐庐芦茨埠,终点浦江马岭脚村,全长20多公里。古道在梓洲段的长度约8公里,古道一半路程是沿山脚而建,有多座古桥,如国家级的文物西山桥。2008年后古道逐渐被荒废,部分遭到破坏。随着马岭古村的开发,桐庐芦茨的开发和户外运动的兴起,马岭古道又“活”了回来,2016年被评为杭州市十大最美森林古道,很多户外爱好者赞叹“这条古道的风景能和黄山媲美”。目前浦江段已修复,桐庐段已修复80%,建德梓洲段在山顶有1.2公里的路段完全被毁,山脚有1公里的路段完全被毁,其他地方总计被毁有2.5公里左右,村里预估修复古道需投入资金400万元左右。

解决建议:建议由乾潭镇政府牵头,建德市旅商、文化等部门联合研究,看该项目是否可行。

(4)姚村村垃圾处理急寻“出路”。由于该村地处偏僻,由乾潭镇中心前往,往西须经过杨村桥、梅城、三都三个乡镇,往东须经过桐庐地界,垃圾外运涉及区域管辖限制,也受运输成本影响,因此多年来垃圾都在姚村自然村至潘岭道路旁倾倒。该垃圾倾倒点因历时较久,垃圾、渣土倾倒量较大,已形成土质陡坡,成为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虽然2016年姚村村对垃圾倾倒点采取了诸如修筑排水沟、建造挡墙、复绿整治以及加固路边护栏阻止倾倒等措施,但这些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年在村生活的300多人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无法外运处置,垃圾倾倒情况时有发生,路边护栏也常遭破坏,地质灾害隐患仍然存在。

解决建议:2015年深圳光明新区“渣土山”滑坡事故警钟犹在。“小垃圾”不仅造成“大污染”,而且可能带来“大隐患”。除了姚村,梓洲也存在此类问题,偏远农村垃圾处理问题需高度重视。建议由乾潭镇政府牵头协调解决。

(5)姚村村潘岭脚道路交通成“瓶颈”。该道路为通往潘岭脚自然村的主要道路,宽度仅为2米左右,长约1.6公里,弯道多,坡度大,车辆出入困难,无法交汇。该问题与潘岭脚自然村的危旧房改造也有交织,该村有9户村民愿意原拆原建,但施工车辆出入困难,使得建房成本上升。如按路宽5米设计该路段改建工程,大约需150-180万资金,姚村村无力承担,项目无法实施。

解决建议:由乾潭镇政府牵头进行研究,是整体拓宽还是局部拓宽增设车辆交汇点,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案,以解决潘岭脚自然村50多户200多人的现实需求。

(6)村集体经济和村民“钱袋子”盼望双增收。三个村都存在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问题。其中,胥江村已经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而且地处高速出口、乾潭镇郊,发展条件相对优越。目前困难较大的是地处偏远的姚村村和梓洲村。村集体经济收入没有更多来源,上级部门帮扶比较少(走访中,两个村村民代表都表示,这是第一次见到杭州来的干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比较窄。

解决建议:(1)帮助理清发展思路。比如针对梓洲村自然环境较好,村内古文化较多,且与桐庐芦茨、浦江马岭脚村等处在一条旅游线上的特点。调研组建议梓洲村在“挖掘‘古’资源、做好‘花’文章”上动脑筋想办法,利用满山野樱花等特色,将梓洲打造成“花园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建议被村两委采纳。(2)改进联乡结村模式。过去几年,联乡结村在促进村级发展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下一步,建议更加关注偏远的农村,各类结对帮扶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3)发挥好“第一书记”的作用。机关下派的“第一书记”,有年纪轻、资源多、具创新精神等优势,如果作用发挥得好,对偏远农村包装争取项目、带动增收致富可以起到很大帮助。(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社和农村淘宝,拓宽农产品产销渠道,帮助农民致富增收。

(三)基层组织建设类困难问题及解决建议

(1)关于村级班子年龄结构问题。镇村反映,目前村级组织换届对年龄限制较为严格,在实际中遇到一些困境。比如胥江村,该村现任书记赵建平1963年3月出生,主任王乃芳1966年12月出生,两委成员中63年一人、65年两人、67年一人、77年一人。考虑到胥江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村两委班子威望较高,座谈中有代表提出希望能适当放宽年龄限制,保持班子稳定(走访中村民也希望本届班子能保持稳定)。

(2)关于党员固定活动日问题。以姚村村为例,该村现有党员49人,60岁以上18人,在外务工21人,其中:江苏1人,湖北1人,湖州1人,杭州4人,金华地区9人,本市其他乡镇5人。由于姚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因此每月15日的固定党员活动日统一安排在下午,方便外地的党员参加。在杭州、金华工作的党员返村参加活动,往往需要提前一天回村,第二天返回工作地。外省工作的党员,只能经常请假。这些党员所在企业大多没有党组织,仅一人表示可以在所在企业参加党组织学习。如果15日恰逢工作日,党员请假回来,所扣工资及路费大约为150-400元。对以打工为生的党员来说,有一定的压力。目前党员先锋指数考核,对党员的到会率有考核,外出务工党员表示很矛盾。走访时调研组建议,既严格落实好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又坚持实事求是,外出务工党员能在所在地党组织参加固定活动日活动的,建议在所在地党组织参加活动。需回村党组织参加活动,活动时间尽可能安排在15日左右的双休日。

(3)关于村级组织建设“后继乏人”问题。蹲点调研三个村都存在年轻干部储备不足问题,换届中鲜有年轻人自荐报名参选。

解决建议:走访中收集的基层组织建设问题都是“老问题”,更多涉及的是顶层设计,比如干部年龄结构、党员固定活动日制度的具体操作、干部待遇制度、年轻干部培养等,建议转由市委组织部研究。

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联百乡结千村访万户”蹲点调研心灵感悟

【感悟赤诚的为民情怀】

“当干部都是勤务兵。”——下梓村党总支书记陈天飞

一句朴素的话语道出这位全国文明村党总支书记的内心世界,同时更折射出他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任何一个层级的干部,只有以一个人民勤务兵的心态来定位自己、要求自己,才能牢固树立起正确的群众观念,才能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真正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把全部热情放在为人民谋事创业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唐小辉)

“党组织号召我,党员群众信任我,那我就马上放下自己的企业,回村里当好这个书记!”——姚村村党总支书记王正刚

这位最基层的村党总支书记用一句最朴素的话,对“党员意识”作了深刻的诠释和集中的表达。王正刚虽然是一名企业主,但他首先想到自己是一名党员,党组织号召的事,就是必须履行的义务;党员群众的信任,就是必须扛起的责任。他放下年利润400多万元的家具厂,义无反顾地投身经济薄弱的姚村村发展建设,这种义无反顾的“放下”,凭的就是他强烈的“党员意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是什么职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都要始终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担得起“大家”之责,放得下“小我”之利。 (范丽卿)

【感悟厚重而平凡的坚守】

“我们这里一边是浦江,一边是桐庐,都发展的比我们好,我们心里着急啊!”——梓洲村村委委员羊荣锦

一句肺腑之言折射了梓洲村发展滞后的现状,道出了村干部谋求乡村发展的急切之情。走访中,我们遇到的不是家门紧闭,就是老人独守空巢,曾经人丁兴旺的村落越来越“空”,造成了乡村发展的缺人才、缺项目、缺资金的局面。村干部想要推动乡村发展的急切之情溢于言表。如何帮助这些薄弱村破解困境,还需立足梓洲村优质的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等资源,引回更多的创业者,做好特色化发展的新文章,带动村民共同创业致富。 (杨 霞)

“有钱能办成事不稀奇,没钱能办成事才是本事。”——联村干部余俊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胥江村的村干部在“没米下锅”“没柴烧饭”的困境中,凭着那一股子闯劲和韧劲,“协调化缘”为全村引进了1个多亿的投资,带领全村人民拆掉养猪棚、取缔排污口,疏通河道、引溪入村,通过造梦“杭派民居”、打造“美丽乡村”,实现了筑巢引凤的良性循环。人穷穷观念、人富富思维,如果村干部们自我带上了“没钱不能做这个、那个”的桎梏,等着有碗再找饭吃,就不会有胥江村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 (陈 怡)

“危房改造迫在眉睫,一旦出事,我个人被问责是小事,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是大事。”——乾潭镇党委委员、联村领导沈灵

在姚村村的调研座谈会上,当谈及该村危房处置遇到的困境时,乾潭镇党委委员、联村领导沈灵急切之心溢于言表。我相信问题终会解决,毕竟“人命大于天”。问题之外,我更被这位小身板女干部的“大情怀”所感动。这个“大情怀”,就是我们常说的为民情怀,就是始终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摆在“乌纱帽”前面。“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陈擎苍书记从市纪委“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开始,就强调机关干部下基层首先要当好学生。“为民情怀”这一课,着实很有价值,起到了补“钙”强身、提神醒脑的作用。(徐敏红)

【感悟老百姓的质朴声音】

“自己没福气,现在享受国家的福气!”——梓洲村村民方秋花

朴实无华的语言道出了这位古稀老人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在走访中接触到不少空巢老人,他们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灯泡坏了谁来换,水管堵了谁来通,生病了谁来照顾?这些小事对他们来说都是大难题。现在国家养老政策保障农民养老,如果力度加大、范围扩大,必然能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使农村老人晚年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何胜波)

“只要干部是真心干实事的,有用得到企业的,我一定配合支持。”——胥江村企业主蒋伟松

蒋伟松掷地有声的表态,道出了群众心里的“明白账”——只有真心干实事的干部,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这几年村班子兴办实事好事,蒋伟松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土生土长的胥江村人,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人,在调研座谈会上,他的一番话让我们看到了民心所望、施政所向。村干部只有真正以民为本,一切从百姓出发,为百姓着想,为百姓考虑,用“实干苦干”的精神,把百姓的困难解决好,让百姓满意、让百姓舒心,才能真正赢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各项工作更好推进创造良好环境。 (金伟东)

作者: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上一篇] 市直单位活动信息简报(第20期)[下一篇] 市直单位活动信息简报(第22期)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主办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浙ICP备06052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