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忧乐挂心头
发布时间:2017-05-18 星期四   杭州网   来源:杭州日报

干部脚下有多少泥土,才知道百姓心中有多少期盼。

自今年3月始,杭州“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在全市全面铺开。领导干部带着思考走下去,带着问题走上来,在“一下一上”过程中,提高了科学决策水平,提升了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为打造勇立潮头铁军排头兵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走村入户是锻炼干部的练兵场

“每天早上7点30分,调研组就已驱车行驶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临安市昌化镇后葛村地处山区且居民分散,因此我们都会比规定时间提早一个钟头出发。以期能有充足的时间不漏访一户人家,不遗落一个问题。” 市财政局副局长朱觉斐说,调研道路难行,但每个组员都热情高涨。

调研组一路走访,没有桌子,小板凳摆成一圈,用村民家的开水壶往自带的茶杯里加热水,这样轻松的氛围让大家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村民所谈的问题都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认真地记下了每一个诉求,能当场答复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解决的与后葛村干部进行沟通协商解决方法,以期给村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朱觉斐说,走村入户是锻炼干部的练兵场,领导干部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跨门槛、进心坎。听一听群众的心声,聊一聊家长里短,纾解纾解民意,为群众做一些看得见的实事。用发展化解难题,用实践打通壁垒,这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作为在城市中长大的“90后”,市委宣传部参与“百千万”活动最年轻的干部楼千里,在蹲点调研中从起初进入村民家中时的战战兢兢,到调研尾声时能与村民侃侃而谈,心中感慨颇多。“4天的走访,我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期盼和信任,闻到了真正的泥土气息。这次‘百千万’活动是思想的洗礼,给我们年轻干部补上了‘什么是基层’的深切一课。”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市工商联会员处主任科员张淋娟说,通过“百千万”活动,年轻干部应该把基层实践作为砥砺品质的沃土、增长才干的基石,洗掉浮躁与娇气,从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汲取营养,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锤炼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学习基层干部的铁军精神

西湖区双浦镇下杨村,蒲塘交错,四面环水,犄落钱塘双浦镇一角。市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科员陈贤庆的联系点就在下杨村。

“这些天接触的事物,与平时在网络、报刊看到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对基层干部的认识。村干部就是勇立潮头的铁军排头兵,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铁的信念。”陈贤庆说,村书记、村主任非常自信地向调研组展示村里近期工作成绩——“土地流转,1552亩,363户签约,8天完成;美丽乡村整治的进度,我们村也是最快的。”

陈贤庆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铁的作风。镇村两级干部从G20杭州峰会起,就几乎没有休息天。土地流转签约期间,班子成员每天工作到22点以后,晚上随时都有想不通、睡不着的村民来电来访。陈贤庆说,在村干部身上看到了铁的担当,正是这种铁的精神,保障了村庄外围整治、土地流转、整治拆违等一系列急难工作顺利有序完成。“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当好小学生、拜群众和基层干部为师,真不是虚的,这是我们一生的课题。”陈贤庆深有感慨。

“只要群众过上好日子,当村干部辛苦一点算什么?”市政府办公厅第5调研组聂珍贞,记下来了在建德寿昌童家村蹲点时,村书记刘远珍说过的这句话。聂珍贞说,这句话不仅说得好,更是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只有党员干部深切体会到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就会在施政施策上致力于得民心、利民生、富民用,让群众从身边的党员干部的点滴作为,看到共产党的形象。

面对面的“头脑风暴”

找到致富“密码”

“党和政府派来了调研组面对面和我们交流,我们又多了一份期盼。” 临安市高虹镇龙上村村主任杜忠火握着市公安局副局长姚利民的手说。

“我一年到头辛苦在家种青菜、西红柿等高山蔬菜,苦于销路,最后都卖给了来村里收购的菜贩子,他们一转手赚的钱比我多得多,要是直接能卖到城里就更好了。”村民陈尧三看到了村民收入问题的症结所在。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与龙上村“两委”的党员干部多次进行面对面的“头脑风暴”,帮助村“两委”进一步理清思路、明晰重点、找准方向。

杭州市交通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局局长周成灯,在淳安县左口乡芳桥村蹲点调研发现,村子山清水秀十分优美,曾荣获淳安县“五水共治”先进集体等荣誉。但村位置较为偏远,山高地少,又没任何集体经济,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过着贫困的日子。

如何挖掘旅游资源,为山区农村找到致富“密码”?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这是周成灯所在调研组思考的重点难点。“我们发现,在当前交通大建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芳桥村人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果能抓住杭黄铁路、杭千高速、村道改造提升等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的契机,依托千岛湖的秀美山水,充分挖掘淳安第二高峰——金紫尖山旅游资源,把周边城市的客人吸引到美丽山村中来,芳桥村的明天一定会有大的改观。”

树根扎得越深,就越枝繁叶茂。蹲点的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多听听群众怎么说,多问问群众怎么看,多请教群众怎么干,力求获得平时难以听到、不易看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真正抓住制约发展的“结”、群众闹心的“难”、基层工作的“忧”。

作者:记者 郑莉娜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上一篇] 从走“近”群众,到走“进”群众 杭州党员干部基层“补课记”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主办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浙ICP备06052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