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批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暖民心,一桩桩民生实事加快推进助振兴,一个个偏远村落的发展迎头赶上,医疗、教育、交通等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
捷报频传中,我们谛听到的是杭州铿锵前行的脚步,感受到的是铁军排头兵引领发展的欣欣向荣。这种蓬勃向上、疾速向前的节奏,与深化拓展“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的行动交相呼应,构成了钱塘大地最生动的一抹亮色。
“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大兴调研思考之风、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基层书写着精彩、创新和感动。
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切实改进作风
这是一次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锤炼。
蹲点单位对全市116个后进村重点关注,注重人员力量和资源倾斜,指导后进村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抓实抓常日常教育管理,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开展针对性帮扶整转。
2017年以来,市县两级累计选派262名干部任村第一书记,覆盖全市所有后进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3亿元,引进帮扶项目1121个。
比如,市发改委会同姜家镇推出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新机制,落实第一书记“三项职责”、“四个有”标准、 “四个到位”要求和“三个不满意、三个不撤回”目标,由第一书记牵头,对自来水管网进行提升改造,协调各自然村矛盾,集中开展垃圾整改,解决了一批村民切身利益问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
“我感受到了村民的淳朴、期盼和信任,闻到了真正的泥土气息。”市委宣传部90后干部楼千里在蹲点笔记中这样写道。他说,“百千万”活动如同一场思想与作风的洗礼,给年轻干部补上了“什么是基层”的深切一课。
从破解难题着手建立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这是一次破解发展瓶颈,增加振兴动力的再动员、再出发。
春节前,临安板桥镇豆川村独居老人杨校良将告别居住多年的危旧房,住进政府为他建的新房。
市总工会在板桥镇开展“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走访中得知杨校良家的困境,为杨校良家实施危旧房改造,并落实了危房改造资金。在板桥镇,因“百千万”活动受益的还有其他57户D级危房困难户。
从活动一开始,市直各单位就明确“政策向基层倾斜,资源向基层倾斜,力量向基层倾斜”,从破解群众最关注的难题着手,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发展机制。
其中,市农业局会同市科委、农科院等部门,建立了科技下乡长效机制,组建“市+区+镇”专家服务团队,赠送各类良种、化肥,面对面解决农户技术难题60余个,对种植大户进行常态化帮扶指导。市法制办探索“支部+”发展模式,发挥党员带动作用,培育青年创业联盟、乡村旅游联盟等本乡社会团体,打造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点,助推群众充分就业、持续增收。
用真心真情推动实现发展成果联享
活动开展以来,各市直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平台优势、工作优势,积极为基层出主意、想办法,帮助190个镇街的2048个村理清村庄建设和发展思路,做好三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完善工作。有村支书欣喜地说,“现在思路理清了,发展路子也就打开了。”
市质监局制订经济发展扶助、民生困难帮扶、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基层党建、推动文化建设等“五张扶持清单”,实施常态帮扶。市经信委与大墅镇开展结对共建,推动市光伏企业在大墅镇设立子公司,选定10户签约农户作为建设样板,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当地落地见效,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预计整个项目建成后,农户和集体每年能够增收110余万元。
此外,市直各单位深入群众中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帮助基层解决各类信访维稳问题2890件,指导修改完善村规民约351个。不少基层干部群众都为“百千万”活动点赞,“干部走到群众当中,解决了问题、化解了矛盾,促进了和谐”。
市法院联合西湖法院,对太阳镇村民与浙江中新力合公司群体涉诉信访案件开展疏导工作,运用专业优势促成纠纷化解,并专门撰写调研报告,开设法律咨询“门诊”接待村民涉法问题咨询,提升基层干部纠纷化解能力。市社科联及时向镇政府集中反馈村民意愿,推动破解拆迁户适龄儿童上学难问题,整合镇、村现有养老资源和适当扩充容量,对拆迁户80岁以上老人和无劳动能力者实行集中安置养老,有效破解群众反映的大规模拆迁带来的“上学难、养老难”问题,确保和谐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