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保障与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实施惠民为民十大工程,继续推进以“破七难”为重点的民生实事项目,集中力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生活品质。
一是全面实施主城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抓好公共交通建设,完成地铁1号线隧道、轨道贯通和城东新城至下沙新城段列车的调试;优化公交服务,新辟公交线路10条,新增公交车辆300辆,快速公交4号线全线建成并运营,进一步提升“免费单车”服务水平;着力推进“三纵五横”快速路网建设,加快停车场库建设,新增停车位50000个,其中公共泊位8000个;着力抓好交通管理,开展“文明出行•杭州先行”活动,科学进行流量调节,维护交通秩序;着力抓好出租车管理,提升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全年开工和建设397.4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6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20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80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万平方米、人才专项用房50.4万平方米;全年竣工500万平方米以上。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和管理制度。完成农村住房改造30088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2479户。
三是加大大气污染整治力度。推进工业企业脱硝、工地扬尘、机动车污染和灰霾天气治理。在全市推广简易工况检测法,检测率达80%以上,基本完成油气回收治理工作,治理率达70%以上。新增公交车全部达到国Ⅳ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以上。
四是关爱困难群体和提升为老服务水平。对困难家庭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伙食补贴。新建和改造仁爱家园19家,落实6500名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30家、累计达800家,全市养老机构床位增长15%以上。办好市老年大学。
五是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全市达到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标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达到96%以上,力争所有区、县(市)达到充分就业标准。充分就业社区创建达标率95%以上,萧山区、余杭区和五县(市)85%的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标准。
六是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按照“三有”要求,加强市级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机构与基层监管队伍建设。推行肉菜等鲜活食用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确保生产基地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率96%以上,做好农贸市场快速定性检测工作,严禁不合格产品上市。加强餐饮业与食品加工作坊的食品卫生监督,监督覆盖率100%。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电子监管,实现基本药物质量全程可控可追溯。
七是改善基层幼教、医疗、健身条件。新建与改扩建幼儿园100所,竣工60所,新增班级500个。各县(市)均有一家综合性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达到市级标准化要求。实施提升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工程,建设20个农村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广场,行政村健身苑点建设覆盖率达98%。
八是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完成4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善工程;完成300个庭院、100条背街小巷改善;实行早期住宅合表用户“专改公”一户一表供电工程;新增老小区居民用户天然气点火数3000户以上。
九是完善城市公建设施。开工市区支路建设整治50条,竣工20条。完成200个截污纳管项目。实施70条河道清淤工程,完成清淤量70万立方米。实施河道综保工程44条,完成22条。
十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实施农村饮用水卫生安全工程,受益群众14万人。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加强水质卫生监测。完成10个整乡镇推进村庄整治;因地制宜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完成400个环境整治村整治任务。
完善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力三分之二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15年优质教育体系和公共文化、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制度配套衔接。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优先目标,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和完善转移接续办法。加强粮食和蔬菜基地建设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推进直供直销。健全主要食品储备和应急机制。加强通胀预期管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高度重视市场供应和物价监管,加强稳价、控价,遏制食品、房地产等价格不合理上涨。实施“两个联动”机制,落实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保障与救助政策。促进关心下一代、老龄、爱国卫生、红十字、残疾人、慈善等事业不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