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楼: 135米诠释小巷生活
  早上7点不到,夏日的阳光早在地上留下了分明而斑驳的树影,都市白领们还在同困意做着最后一丝博弈,老张的生活却已经开始了2个小时。或许更准确的说,他已经享受了2个小时的清闲时光。
    老张每天早上5点起床,洗漱之后,便沿着家门口的路登城隍山。边走边小憩,赏赏风景,听听蝉鸣,上下20分钟的路会被老张扩充成1个多小时。6点半下山,开始坐在家门口晒太阳... [详细]
调频1970年 半导体收音机里的小巷爱情
  42年前,27岁的项桐林拿着辛苦攒来的一个月工资,狠下心买了一件当时看来的奢侈品——海燕牌半导体收音机。在这之后,这台收音机变成了他和女友朱勤生活的一部分,车间里、宿舍里,这对年轻羞涩的情侣分享着这神奇的盒子里传来的生活曲调。
    当时的项桐林准想不到这台收音机能 留到42年后的今天,记录着一段恋人往事,也见证了老杭州的小巷生活。...[详细]
200年前的老火锅保温小巷历史
  御街二十三坊,花生弄5号,徐水森家,这位64岁的老人给我们拿出了一个神秘的黑色袋子。这里面是他的宝贝。
    御街二十三坊有23条像花生弄这样的小巷,他们得名于宋代,现存建筑于明清建成,后又几经修缮,到如今的灯火依旧,经历多少繁华与变迁。而这小巷的历史,就铺在徐水森家的饭桌上。
    现在,这些老物件都静静躺在徐水森家里,也不张扬,只是有来客时,待徐水森将它们摆到桌上,向客人讲述自己的故事。...[详细]

    “首先是空气好,市区里污染太重,而这里环境清新;其次是地理位置好,住在这不仅上山方便,还远离闹市区,清净悠闲;最要紧的是小巷生活氛围好,街坊四邻都能互相照顾,谁家热水没了,谁家做饭欠点葱花,喊一嗓子,邻居马上就给你送去。”——四牌楼·王大伯

    “我没事就会听听,拎着它(收音机)在小巷里走走感觉挺有味道。”——太庙巷·项桐林

    “这件东西(双层火锅)最先是我太爷爷在用,后来几代人,家里都用它吃饭,自己7、8岁时家里还在用它。真不知道这不大的火锅盛过多少饭菜了。”——花生弄·徐水森

坊巷中的文物保护点——紫阳书院
  紫阳书院原名紫阳别墅,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间(1703年),由两浙都转盐运使高熊征及盐商汪鸣瑞等捐资建造,初名“紫阳别墅”,咸丰十一年(1861年),院舍毁于战乱。同治四年,得以重建,更名为“紫阳书院”。...[详细]
坊巷中的文物保护点——太庙遗址
  太庙遗址,位于杭州中山南路西侧太庙巷以北,察院前以南。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的庙室,是仅次于皇城的另一处重要场所。1995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发现了南宋太庙的东围墙、东门门址和大型夯土台基等遗迹。南宋太庙遗址的发现是南宋临安城考古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城市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详细]
十五奎巷等小巷的前世今生
  十五奎巷东起中山南路,北与鼓楼相对,西至城隍牌楼巷接四牌楼,巷内有晓霞弄、茶啾弄,均通伍公山。南宋时称竹竿巷、明称十武魁巷、石龟巷、石乌龟巷,清称十五奎巷,民国和建国后沿用,1966年改名为大红花巷,1981年复名为十五奎巷。...[详细]
御街·二十三坊简介
  “御街·二十三坊”是指以太庙遗址为核心,覆盖万松岭隧道以北、伍公山麓以南、中山南路以西、紫阳山麓以东范围,占地面积约四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十五奎巷、晓霞弄、井弄、茶啾弄、周衙弄、城隍牌楼、四牌楼等23条主要坊巷及周边部分支小路。...[详细]
   
  小营街道·小营巷   小营街道·五柳巷   清波街道·劳动路   南星街道·里太祖湾路   湖滨街道·羊血弄 望江街道·海潮路
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策划、编辑:王帆 谢洁青   网页制作:乐智勇
地图绘制:杭州麦扑文化创意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