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村就把事办好了 省下的何止脚上的工夫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0-09-09 09:36:14 Wed   

杭州日报

“美君,我的市民卡到了吗?过两天去杭州要用呢。”8月末的中午,骄阳似火,桐庐县分水镇里湖村的蒋阿姨走进村便民服务中心,不紧不慢地摇着蒲扇问道。“到了,到了,本来下午就要送到你家里去的。”村妇女主任徐美君站起身来,从文件袋里拿出一张市民卡,递到蒋阿姨手上。

蒋阿姨摘下草帽,放下蒲扇,接过市民卡仔细看了看:“这个事情有你替我办,真好,省了我不少脚上的工夫。”徐美君听了,笑着点点头,拿出写着一长串人名的工作簿,在蒋阿姨名字后面打了个钩。

“省脚上的工夫”,3年来,这是徐美君常听到的话。现年47岁的她兼任着村里的便民服务代办员,作为土生土长的里湖村人,她对村民们的情况很熟悉,而对于早年间村民出门办事的不易,她同样记忆犹新——省工夫和费工夫,看似只是时间概念,事实上却代表着村子发展的“成本”。

以前,我们村干部去县里开会,说好上午9点钟的会,提前一天就得出发,还得带上被褥和干粮,路上要找地方过一夜,不然赶不上的。

说起里湖村,先得说说它名字的由来。相传,春秋时期,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带着西施一度隐居于此,故有“蠡湖”之称。因为历史原因,“蠡湖”被改为“里湖”,沿用至今,但村里人还是习惯使用“蠡湖”之名。里湖村位于分水镇西部,下辖4个自然村,人口近2000人,受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所限,时至今日,驾车从桐庐县城到里湖村仍需一个多小时。

将如今的一个多小时车程摆到40年前,那就是一次艰辛的跋涉。“我们村离县城远,村民没见过什么世面,觉得住着土屋、守着土地、吃上饱饭就是过上好日子了。”现年86岁的叶昌水是里湖村极有名望的长者,也是村里的老书记。1959年,年仅24岁的叶昌水当上了当时蠡湖大队的支部书记,之后的15年里,他带着村民改田地、蓄池水、挖渠道,总算让大伙儿的锅里有了白米饭。然而,出村办事的路,却一直让人头疼不已。“以前,我们村干部去县里开会,说好上午9点钟的会,提前一天就得出发,还得带上被褥和干粮,路上要找地方过一夜,不然赶不上的。”叶昌水至今记得,从家里去县城,得在一条泥路上七拐八弯地走七八个小时,开会来回一趟要花3天,相当于出了一趟远门。村干部出门开会尚且如此,村民去县城办点事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1979年初,已过不惑之年的叶昌水在镇干部的鼓励下,顺应改革开放潮流,在村里开办集体企业。几经努力,茶叶厂、纸箱厂、丝绸厂、电镀厂等8家集体性质的代加工厂陆续开业,帮助村中1000多名劳动力就业。三五年间,这些集体企业订单猛增,效益提升,村里家家户户都配了加工机器,当时连县城都算稀罕物的变压器,村里就买下5台。1990年,代加工厂和家庭作坊带来的经济效益让里湖村成了全县首个“亿元村”,外地人慕名进村打工,一句“嫁女就嫁里湖郎”勾勒出当年村子的辉煌。

然而,尝到集体经济发展甜头的叶昌水依然忧心忡忡,他看着出村办事的路,总觉得有些事迟早要出问题。

厂子、作坊要开工,就得有营业执照,不然不就成“野工厂”“黑作坊”了吗?没有营业执照,不关也得关,效益再好也不行。

“改革开放刚开始那几年,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审批手续相对简单,只要符合资质,营业执照很快就能批下来。后来企业越来越多,审批就更规范和严格了。”叶昌水回忆,当年,为了拿到电镀厂的营业执照,他往返县城六七趟,请县环保局专家来实地考察,前后耗时近两个月,才把事情办好了,“那时候,已经有分水镇到县城的中巴车了,一天三班。我早上7点出门,赶到镇上坐车,傍晚回到家时,饭菜都摆好了,孩子们眼巴巴地等着我开饭。要是赶不上车,只能走路回家,半夜里,连狗叫声都听不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韦红叶 记者 王艳颖/文 张妍/绘  编辑:高婷婷
返回
徐美君就是里湖村的B岗代办受理员,平时还作为流动代办员为村民服务。现年47岁的她兼任着村里的便民服务代办员,作为土生土长的里湖村人,她对村民们的情况很熟悉,而对于早年间村民出门办事的不易,她同样记忆犹新——省工夫和费工夫,看似只是时间概念,事实上却代表着村子发展的“成本”。”2017年,由分水镇牵头设立的村级便民中心入驻里湖村村委会大厅,申领病历本、市民卡等18项村民需求大的网上办事项目权限也下放到了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