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版
名校实现跨域突破 城区间教育“时差”趋向归零
师资融通、互联网+等形式助力市域教育一体化
桐庐中学副校长何国民,依稀记得5年前招考季时的焦虑。随着高考成绩的发布,主城区高中成绩单像镜子一样,照出了县中的颓势。桐庐中学虽本科率不低,却迟迟难有质的突破。“家长用脚投票”,好学生渐渐流失到杭州市内或周边区市。
21世纪以来,杭州名校集团化成绩斐然,杭州下辖10个区,3个县(市),单从任何一个县域来看,都能晒出一张优异的教育均衡成绩单。但站在整个“大杭州”的视角鸟瞰,各县域之间是否均衡呢?
“我们调研时发现,与主城区相比,像桐庐、建德、淳安等下辖县(市)等优质教育资源的落差依然存在。”市教育局副局长蒋锋分析,直接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家长眼里,新老城区学校间、主城区与下辖县(市)间有了教育“时差”。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新高考背景下,县中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求方面缺口较大。“没有好高中,好学生在小升初、初升高阶段就会流失。”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杭州从优质资源供给侧改革入手,深化实施以“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为主要特征的名校集团化战略3.0版,推动各区教育融合发展和名校集团化办学,从县域优质均衡向市域优质均衡拓展。在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的构想中,以县中为试点进行名校集团化模式创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流动。“地方上的高中带起来了,改革的效应就会传递到初中和小学,从而推动杭州市域层面的优质教育一体化。”
2015年下半年,桐庐中学正式加盟杭二中教育集团,杭二中派出省特级教师张永久担任桐庐中学副校长,并选派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名师任教“创新实验班”,一下子提振了当地百姓对桐庐中学的信心。“现在跟杭二中‘跨区联姻’,很多好生源都留了下来。”何国民说。紧接着,学军中学与建德严州中学、长河高中与桐庐分水高中,杭十四中学与淳安中学、浙大附中与淳安二中等也相继结连理。目前,杭州市跨区域跨层级市域普通中小学名校集团已有31个。
随着杭州市教育一体化的步伐加快,杭州的教育格局面临新的变化。除了校与校之间的跨域“联姻”,新名校集团化的内容也更趋多样。2015年,杭州的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等5个主城区与大江东结对,组建30个共同体,开展为期3年的教育互助活动。一区对一镇,组团式教育帮扶,成为优质校集团化办学新的形式。2019年,主城区四所名校分别吸纳建德市梅城镇上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组建名校集团,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合力打造美丽城镇(梅城)“美好教育”样本区。
不管是县县互助,还是市县“联姻”,新形势下的集团化办学都要直面人财物的问题。所以一些学校采用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如萧山、余杭区政府出地,市本级出资和建设,共建共享杭二中萧山分校、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计划按1∶1比例面向六个主城区和当地招生。
随着杭州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师资融通的作用愈加凸显,城乡教师交流的覆盖率依然有上涨空间。为此市教育局设立教师流动专项资金,设“名师乡村工作室”支持特级教师下乡开展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等帮扶工作。伴随着“互联网+”的浪潮,市教育局还投入1400万元,推进以名师公开课、网上名师工作室、一师一优课、微课学习在线点播系统等为代表的教育视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让更多乡村学生、教师受益。名校集团化战略继续发展,将会进一步通过技术带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精准化、差异化、个性化。
杭州将进一步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以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为核心,充分发挥名校集团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深化城乡学校互助共同体建设,推动杭州教育融合发展和名校集团化办学跨区域跨层级发展,为建设杭州“美好教育”发挥更大作用。
专家点评
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生动实践
方展画(原国家督学、浙江大学教授)
杭州教育名片“名校集团化”,不断推陈出新。其“新”在政府成为教育集团化的“操盘手”,积极回应民生诉求,并纳入区域教育均衡大盘,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温度、高度和效度;其“新”在推进策略摒弃点(学校)与点(学校)的线性连接,切换成“跨域突破、县域盘活、师资融通、技术带动、治理跟进”新模式;其“新”在努力创新“管办评分离”新机制,使第三方评价成为教育发展新动能。“名校集团化”是杭州教育现代化行稳致远的稳定器与加速器,也是“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的生动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