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 回
山峦还翠 绿润民心 走出山体生态修复可持续的“建德模式”
发布时间:2021-11-15 09:16:24

杭州日报讯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眼下,秋风习习,从高空俯瞰建德,一派丘陵蜿蜒、水草丰沛的景象,“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分外清晰。

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双赢局面,成为建德高标准打造“宜居城市”、高水平推动跨越赶超的一道难度较高的“必答题”。正如杭州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所说:“近年来,建德高速发展,各类建设项目特别是线性工程数量和体量有所增长,山坡地不可避免被占用,给当地生态承载力带来不小的压力。”

如今,随着“亚运时间”的到来,杭州正不断打造绿色窗口、展现生态魅力。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导下,“迎亚运”山体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专项行动鸣锣。

“建德山体生态修复项目数量,位列全市第一。”杭州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压力之下,建德采取雷霆行动,迅速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依据“一点一方案”对裸露山体进行生态综合治理,对临时用地项目、涉农项目、废弃矿山等10个领域共434个生态破坏裸露点位进行全面排查摸底。截至目前,列入治理计划的371个点位已完成整治312个,完成率84%。

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系统保护、系统修复已经成为建德保护耕地、保障发展的重要抓手。建德正在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满目青颜、共同富裕的浙江“封面”,成为亚运期间向世界展示绿色的“重要窗口”。

修复矿山裸地 按下治理快进键,持续厚植生态底蕴

最近,家住建德新安江街道建材石矿石料场附近的村民发现,原先这里裸露的废弃矿山,已重新披绿,满目青翠欲滴的山峦,让人很难和之前的“视觉疮疤”联系起来。“原先这里是采石场,停产后山体裸露在外面,不仅难看,而且有滑坡的危险,现在通过固坡复绿,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新安江街道梅坪村村民感慨道。

近年来,随着杭衢铁路、临金高速等一批国家级交通项目相继开工,联通四方的浙西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呼之欲出,但山体破坏对生态修复带来不小的难题。“与时间赛跑,用速度说话。”建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的声音铿锵有力,“我们坚持以生态治理的理念,在整治修复过程中以保持原貌、自然复绿为主,先对裸露山体清理浮石,再挂网固坡,最后喷播绿化,确保后续植被种植复绿取得良好效果。”

视线转至建德大同镇这个历史悠久的农耕古镇,被修复的1856号点位,受损面积达17106平方米,是建德受损山体中修复难度大、涉及面积广的一座“重症山”。远远望去,山体峭壁岩石裸露,就像一条深深的瘢痕。

如何让如此庞大的“瘢痕”复绿,并持续地绿下去,杜绝“一年绿、两年荒、三年死”的情况?

这座受损山体坡度陡、岩面光滑,新覆盖的土层容易被雨水冲走,恢复植被的难度非常大。“我们使用富含有机质和黏粒的客土材料,在喷播瞬间与团粒剂混合发生团粒反应,形成土壤培养基,这种黏结力极强的土壤培养基会牢固地吸附于坡面,能抵抗雨水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从而起到更好的复绿效果。”建德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仅仅把工作停留在让山复绿,以“迎亚运”山体修复工作作为拳心,建德打出了迈向绿水青山的山体修复“组合拳”。目前,全市9个涉及裸露的在采矿山均已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方案;19个废弃矿山以边坡基本复绿、宕底进行复绿美化的要求进行整治,修复面积达54万平方米。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徐辉 记者 杨怡微 章翌/文 记者 张之冰/摄   编辑:高婷婷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