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常见六大类癌症筛查,你参与过吗?
杭州日报讯 4月12日,我省启动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周宣传活动,今年的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
根据2020年浙江省相关监测数据显示:癌症仍是我省居民死亡的第1位死因,报告死亡率188.37/10万,其中城市182.67/10万,农村192.40/10万。位居死亡率前5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胰腺癌,占恶性肿瘤死亡数的68.34%。
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杜灵彬副主任告诉记者:从我省目前正在开展的4个层级癌症筛查项目结果显示,存有“一高一低”的现象,即筛查阳性率高,临床筛查参与率低。他以2020—2021年浙江省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项目为例,项目总共完成411.7万人筛查,筛查阳性率为18.06%。筛查阳性表明该居民罹患该癌症的风险比评估中低风险的人群更高,需要参与临床筛查,明确其身体状态,很可惜目前全省筛查阳性人群接受肠镜检查参与率比较低,不到35%。“高危人群评估、评估阳性进行相应的临床筛查,早发现,早治疗,这是癌症三级预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那么,究竟如何防治癌症,才能最大可能减少漏洞?你对癌症筛查防治真正了解吗?什么样的人群需要将癌症防治的关口前移?
日前,记者就我省常见的六大类癌症,采访了国科大肿瘤医院相关专家,同时也请肿瘤预防专家权威科普癌症筛查中的误区,梳理出了健康人防癌全攻略,希望大家都能踏实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癌症筛查中5大误区
日常癌症筛查中,市民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记者请省肿瘤防治办公室杜灵彬副主任进行权威科普。
1.癌症筛查做一次就够了。(×)
根据重点癌症筛查技术方案要求,筛查时间间隔一般为5年,有些临床筛查指南会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态确定时间间隔为3年,并非一查定终生。医生会根据临床筛查结果,来确定随访时间间隔。以上消化道癌筛查为例,如果检查中出现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重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上皮化生等情况,那么就需要缩短时间间隔。
2.筛查阳性一定会得癌症。(×)
在日常重点癌种筛查中,我们采用初筛和临床筛查相结合,其中初筛采用问卷调查结合简便生物学检测,比如结直肠癌的筛查,就是问卷评估结合粪便潜血试验,问卷评估为高风险,便潜血阳性,就是筛查阳性,这表明该居民罹患该癌症的风险比评估中低风险的人群更高,需要参与临床筛查,以明确身体状况,所以,并非筛查阳性一定会得癌,而是筛查阳性一定要进行下一步的临床筛查,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3.年轻人不必癌症筛查。(×)
年龄是癌症筛查重要的一个指标,但年轻并非防癌的通行证。根据浙江省疾控中心死因登记数据显示,癌症是除儿童以外(0—14岁组)的各年龄组人群的首位死因,在国内,不同癌种筛查年龄段不一致,城乡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筛查年龄段为35—64岁。在我省即将推广的中国居民癌症防控行动,目标人群即是18岁以上常住居民。所以,年轻人不要仗着自己年轻而透支健康,有一定症状、有家族史,一定要早早筛查。
4.肿瘤标志物正常就不必癌症筛查。(×)
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产生或机体细胞受肿瘤刺激而释放的一类物质,它存在于血液、胸腹水或尿液里,肿瘤标志物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目前明确用于癌症筛查的肿瘤标志物有2个,一个是用于肝癌筛查的甲胎蛋白(AFP),另一个是用于前列腺癌筛查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如果这两个指标高,必须参加临床筛查,明确临床诊断或排除。其余情况还是需要按照筛查标准流程,积极参与癌症风险评估和临床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