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工人雷小伟:
城乡孩子共享一个课堂
在浙江,城市与乡村的孩子共享“一个课堂”,早已不是新鲜事。身为一名普通工人,和一名北大学子的父亲,这十年,我见证了“同一个课堂”的魅力。
我说的这个“课堂”,不在市区,而在衢州市柯城区最偏远的山区七里乡。这所名叫衢州鹿鸣小学七里校区的乡村小学是我和女儿共同的母校。
我小时候,学校还叫七里乡中心小学,办在祠堂里。我家住在距离七里乡七八公里外的治岭村,晚上我就在教室楼上打地铺,夏热冬寒。
2008年,我们结束在外摆流动摊做小生意的日子,带着大女儿雷童叶回到衢州老家。
到家的第二天,我又一次站在了母校门口。那年,学校已经有了独立但破旧的校舍,虽然教室里的水泥地有一道道裂缝,黄泥操场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但是学校老师依然有些自豪地告诉我,2006年,学校已经与衢州市区名校——鹿鸣小学结成教育共同体,城市和农村的两个校区实行“人、财、物统一,教育教学同步管理”,这样的探索在全省还属于首创……更重要的是,学校不少任课老师是鹿鸣小学派来的骨干,教学水平很高,不少流失的学生又回来了。
很快,大女儿就成了七里校区2008级31个学生之一。
大女儿小学那几年,我和爱人在杭州打工,每年只有暑假、过年才能见到孩子,平时只能靠打电话。但为数不多的交流时间里,女儿最喜欢跟我们分享学校的事,对于城区来的老师更是赞不绝口。她说难懂的知识点,老师都讲得很风趣易懂。有几次大雪封山,老师还坚持徒步一个多小时进山给她们上课。七里校区孩子们的成绩也越来越好,不仅在农村小学里稳居第一,好几次平均分竟然还超过了城区学校。学校的硬件也每年变样,比如操场就从黄泥操场变成了煤渣操场,女儿毕业那年又建了塑胶操场。
2014年,大女儿从七里校区毕业。2015年,我又毫不犹豫地把小女儿送到了七里校区。小女儿在七里校区读书的这几年,学校的硬件设施焕然一新:教室和寝室都装上了空调,孩子们能够温暖度过山里的寒冬;白天,小女儿在设施完备的全科教室上课,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关注;晚上,她还能用学校发的平板电脑跟我们视频。
更让我们开心的是,大女儿读小学时,城里来的师资虽然很好,但更替比较频繁;小女儿在七里校区的这六年,教她的老师也都是鹿鸣小学的骨干教师,而且很稳定。
在七里校区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两个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都很好。小学六年的美好经历也滋养着她们一路向前。2020年,大女儿如愿考上了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准备继续读研。在石梁镇初中读初二的小女儿,各方面表现同样不错。七里校区老师告诉我,过去16年里学校毕业并参加高考的276名学生中,进入高校就读的有257人,还有不少学生考上中科大、中国美院等名校……小女儿对于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我们这样的农村务工家庭来说,孩子能进到好学校、遇到好老师,真切改变了我们整个家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