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4-26 14:19:10 Wed   

(2023年4月27日在杭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2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效,连续第7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第6年获得全省“五水共治”大禹鼎。

一、2022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2022年,杭州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功能区达标率均为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考核结果为优秀;环境空气优良率83.3%,市区PM2.5年均浓度29.6微克/立方米,PM10年均浓度51.7微克/立方米,O3浓度170微克/立方米;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5%以上,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100%。除空气优良率外,其余指标均达到市级相关目标要求。

(一)美丽杭州建设迈上新台阶。印发《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文明报告制度,优化美丽杭州建设考核设置,编制新一轮《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落实2022年度41项保护清单和78项政策清单,千岛湖出境断面水质保持I类,淳安荣获中华环境奖。累计实施“两山”共富项目125个,引进和撬动社会资金30.6亿元。

(二)污染防治攻坚取得新进展。打好蓝天保卫战,完成工业废气治理项目132个,更新淘汰国四及以下老旧营运柴油货车585辆,建成区新增或更新清洁能源车12797辆。开展大气污染集中攻坚行动,市区两级组织检查18万人次、处置问题1.7万个,相关做法在全国会议介绍、全省转发。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2个工业园区、42个镇街、219个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提质增效。完成17个省控断面走航分析和127.63公里中小河流治理,建成河湖生态缓冲带37.85公里,新建改造污水管网96公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43个。市级河湖长履职平均积分全省第一。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353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14个地块治理修复,为城市建设提供“净地”1157亩。在全国率先开展污染地块“水土共治”试点,杭钢半山基地已完成首个地块治理,可整体缩短修复时间2年。打好清废攻坚战,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全国试点,建成“无废细胞”1450个,率先实现危废“趋零”填埋,“无废指数”全省第一。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464万吨、同比下降1.97%,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为100%。

(三)服务中心大局取得新成效。编制亚运环境保障方案,率先制定《打造绿色亚运标志性成果工作方案》,实施亚运会碳中和、“无废亚运”创建等十大行动。在全国率先开展现代化国际大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组织各类低碳示范创建180余个,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全省第一。主动做好地铁四期、城西南排工程等重大项目环评保障,全年完成环评审批、备案项目3473个,涉及固定资产投资5370亿元。实施正面清单管理制度和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机制,开展“企业大走访”活动,上门服务企业近万家,协调解决问题2100多个。

(四)问题排查整治实现新突破。中央督察、省委专项督察各项问题整改有序推进,重大生态环保督察清单指数全省第一,1个案例纳入省委总榜,经验做法在中央督察办专题会议介绍。曝光四期158个重大问题,推动各地排查整改问题2.8万余个。查处违法案件997件、罚款9588.9万元,居全省前列,破获全省首例环境检测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证明案件,得到生态环境部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强化信访问题源头化解,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受理信访同比下降26.1%。组织突发环境事件演练31次,排查整改环境隐患3601处。及时、安全处置涉疫垃圾2.1万吨,涉疫废水处置实现“两个百分之百”。

(五)环境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持续迭代升级“生态智卫”,推进“浙里净土”“浙里宁静”省级试点,开发亚运环境质量保障等应用场景,环保E企管、生态环境监测AI实验室被评为数字中国峰会优秀案例。在全国率先实施产业园区“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改革,推出“一免、四减”创新举措。在全国首创“承诺+公证”环评审批模式,在全省率先实施环评中介动态赋码、分类管理。配合市人大开展《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认真抓好审议意见整改落实。出台《杭州市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规定》《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会同院士团队,强化PM2.5与O3协同治理等关键问题研究攻关。举办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系列活动,拍摄美丽杭州专题片,开发“绿优游”应用场景并全省推广。

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执行及编制情况

为更好发挥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引领作用,我市启动了新一轮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经意见征求、省生态环境厅专家初审、生态环境部评审,现已形成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报批稿,下步经市政府审议同意后正式印发实施。现将2022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示范创建全域推进。萧山区命名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桐庐县命名为第六批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上城区命名为第六批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示范区6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2个,省级示范区12个。

(二)自然生态加大保护。持续优化国土空间,科学布局实施“三区三线”,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桩,建立生态保护红线智慧监管平台。开展“绿盾2022”自然保护地强化督查,核查遥感监测问题15条。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成果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蒙特利尔)会议展示。治理修复损毁山体面积约8万亩。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出台《杭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市环境资源审判庭受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案件190件,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73例。

(三)人居环境稳步提升。加快推进美丽城乡建设,创建省级样板镇街40个和山区县城城镇1个,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年度任务。迭代升级城乡人居建设。建成省级风貌样板区20个,数量居全省首位。申报省级未来社区创建项目91个,通过验收命名11个。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面积6.64万亩,新增绿地1043万平方米,累计建成4600公里绿道,获评全国首批绿色出行示范城市。

(四)绿色低碳加速转型。超额完成污染治理和节能减碳年度任务,超额完成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低效用地再开发任务。全面完成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年度任务,万元GDP用水量同比下降约3%,新增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2个,创建省级节水标杆园区1个、节水标杆企业18家。开展建德GEP核算试点,淳安探索创新常态化数字化GEP核算平台被列为“一地创新全省共享”项目。全市绿色贷款余额6232.8亿元,同比增速38.3%。全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速高于全市面上投资增速。

三、当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我们也清醒看到,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转换,特别是全市污染减排空间越来越小,部分指标出现“V”形反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改善步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对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目标,对照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要求,对表“重要窗口”和“头雁标准”的定位,我市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然较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1.空气质量持续高位改善难度较大。2022年市区空气质量2项指标略有反弹,PM2.5和O3浓度同比上升,导致优良率同比下降;空气超标61天,其中O3超标50天;总体上,我市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靠后。主要原因是本地排放基数较大,由于我市人口基数、经济体量和机动车数量均为全省第一,空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居全省前列。全市机动车达410.5万辆,涉气企业4000余家,在建工地2700个,车船尾气、工业废气和扬尘污染不少。此外,去年高温、少雨、小风静稳的不利气象条件和省内外城市区域性传输影响,加剧了PM2.5和O3浓度升高。

2.水质高位提升还需加力。虽然去年市控以上断面优良率和功能区达标率均达到100%,但部分断面仍然存在单月水质超标的情况,水质高位企稳难度较大。去年夏季持续高温晴热少雨,钱塘江暴发流域性蓝藻水华,防控形势较为严峻,亚运期间压力较大。各类在建工地因施工不规范导致的排水问题时有发生。城镇和农村污水管网维护及有机更新推进不够,存在设施设备老化、收集管网破损等现象。经城市管理部门初步排摸,仅主城区市管污水管道中,有33条(段)近77.6公里老旧污水管网亟待更新改造。

3.“大生态”领域信访投诉仍处高位,受亚运场馆、道路等重点工程影响,社会生活噪声、施工噪声的信访明显上升。去年“大生态”领域信访投诉居高不下,网上受理17408件、同比上升74.83%。此外,由于“老厂新居”“老路新房”等历史原因,临江化工园区、萧山科技城等地存在废气、噪声扰民问题,周边群众信访投诉还比较多。噪声、油烟、恶臭等成为影响群众获得感的突出环境问题。

4.垃圾固废监管有待加强。随着杭州城市化加速推进,全市建筑垃圾特别是建筑渣土产生量不断增加,但处置利用能力还存在不足,部分建筑垃圾需外运消纳,违法堆放、倾倒、处置等问题仍时有发生。部分产废企业主体责任未落实,法律意识淡薄,管理不规范,治理不到位;相关固废监管部门之间齐抓共管、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还有待加强;地方立法亟需加快推进,为根治市场门槛低、违法成本低、处置场所选址建设难、市域统筹处置难、跨市域处置监管执法难等问题提供法治保障。

5.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短板。尽管我市实现肥药使用连续7年呈现负增长,但在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实施、农作物配方肥技术应用和统防统治作物覆盖率等方面,各地还存在工作不够平衡的问题。部分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等问题,长效治理仍有待加强。

6.群众满意度有待持续提升。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同比不断提升,但从全省范围来看,排名仍相对靠后。最近公布的2022年度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总得分82.62分、排名全省第11。除淳安为全省第1名、建德为全省第32名外,其余区县均排在全省40名之后。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仍需持续加力。

四、2023年主要工作举措

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目标是:完成省下达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达标率力争达到100%,交接断面考核优秀,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100%,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应收尽收率”达100%。

(一)强化政治引领,打造生态地位更加突出的样本。一是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落实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追究等制度。优化美丽杭州领导小组,督促落实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二是全域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全力争创国家级示范区、“两山”基地和国际湿地城市。三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转型步伐,全面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国家试点,打造国家“双碳”领域示范标杆。四是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体系,实施全民绿色行动,加快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建设,探索设立美丽杭州融媒体中心,提升全民生态自觉。

(二)强化绿色理念,打造亚运保障更加有力的样本。一是科学设定保障目标,印发实施亚运环境保障方案和亚运治气攻坚20条,做精做细做实减排清单,力求亚运期间“环境质量最优、社会影响最小”。二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总指挥的保障体系,专班化运作、清单式推进。三是打造绿色亚运,牵头抓好《杭州亚运会绿色行动方案》《打造绿色亚运标志性成果作方案》落实,推进“亚运碳中和”“无废亚运”创建,打造一批“绿色亚运”标志性成果。

(三)强化攻坚力度,打造生态质量更加优良的样本。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加快柴油汽车、叉车淘汰和新能源搅拌车、渣土运输车推广,指导西湖景区开展“绿色物流区”建设。开展臭氧防治攻坚,深化VOCs、扬尘、餐饮油烟治理。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开展全国水生态修复试点,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强化钱塘江蓝藻监测预报和应急处置。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重点建设用地环境安全监管,完成杭钢半山基地全国“水土共治”试点。四是打好清废攻坚战,推进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高标准承办全国“无废城市”建设现场会暨“无废亚运”高峰论坛。五是打好降噪攻坚战,围绕夜间施工、车船鸣笛、高音喇叭、房屋装修和“炸街车”“广场舞”等“顽疾”,开展漠视群众利益专项治理。

(四)强化监管督查,打造生态秩序更加良好的样本。一是全力做好督察整改,严把验收销号关口,确保问题不反弹。定期曝光典型问题,召开全市会议通报讲评、部署整改。二是保持执法高压态势,组织“绿剑2023”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正面清单扩容,推行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做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三是严控环境安全风险,加强危废、辐射等环境隐患排查,严密防范安全风险。四是全力守护生态本底。五是强化信访源头化解,确保生态环境系统信访下降20%以上。

(五)强化集成改革,打造生态治理更加精准的样本。一是持续深化数字赋能,推进“生态智卫”迭代升级,提升环境监管质效。二是纵深推进改革攻坚,在全国率先开展汽修清洁生产审核、区域电磁环境监测评估、生态环境智慧监测等改革试点,开展新污染物治理省级试点。三是着力强化基础支撑,组织新一轮PM2.5和O3污染源解析,开展钱塘江流域氮磷溯源分析、蓝藻水华防控攻关。四是健全完善法治体系。依法落实环境质量报告制度,组织生态文明促进条例、噪声管理条例立法调研。

(六)强化服务解题,打造生态惠民更加暖心的样本。一是环评服务更高效,环评编制审批时间压减40%以上,产业园区入园项目环评审批省时60%以上、降费30%以上。二是要素保障更到位。建立总量削减替代调配制度,全力保障重大项目排污权指标。三是产业帮扶更有力。制定环保产业精准帮扶政策,探索建设环保产业园区,打造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四是生态共富更有感。推广淳安“两山”合作社经验做法,加快淳安特别功能区建设,深化杭黄联防共治,推动千岛湖水质持续向好。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附件:

1.上城区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2.桐庐县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