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23-04-26 14:19:10 Wed   

附件2

桐庐县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今年以来,桐庐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市县委决策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打造“美丽中国引领地”目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新路径,为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县域标杆注入绿色动能。

一、2022年生态环境总体状况

2022年,全县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稳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0天,优良率93.2%;PM2.5(细颗粒物)浓度26.6µg/m3达到确保值目标(27.0µg/m3);PM10浓度(可吸入颗粒物)48.7µg/m3,比去年下降8.5µg/m3,达到力争值目标(52.6µg/m3);O3(臭氧)浓度148µg/m3,比去年上升13.8%。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区县(市)交接断面连续8年考核优秀,饮用水源地水质、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声、土壤、固废、辐射等环境状况总体稳定,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排名位于全市前列。市对县综合考评“美丽杭州建设”考核指标排名全市第一,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贯彻执行情况的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和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人大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贯彻执行情况的审议意见》,成立美丽桐庐建设环境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美丽桐庐建设纳入县综合考评,压紧压实责任链条。

今年以来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审议意见贯彻落实,明确目标、任务、责任、考评体系,确保审议意见贯彻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过程、全环节、全方位。

(一)强化规划引领和机制建设。制定实施桐庐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1-2030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高标准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今年以来,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副书记牵头抓总的美丽桐庐建设环境大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办九专班”,统分结合高规格、高标准推进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曝光各类问题65个,下发督办单113份,有力有序推进各项任务推进和问题整改。针对“扬尘管控、污水处理不到位”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县纪委监委全程跟进,组织开展生态环保专项监督检查234次,推动了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有效落实。

(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动态清零。坚持问题导向,建立落实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工作推进机制,每季度曝光1批典型生态环境问题并清单化调度,推动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及时主动发现、快速有效解决、形成闭环管理。网易味央、建筑垃圾填埋场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完成整改并销号,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35个信访件)以及省级督察反馈问题(14个信访+2个重点问题)、长江经济带曝光问题(1个)、市级曝光问题(7期22个)实现面上 “动态清零”。主动排查整改群众反响强烈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65个,环境信访量较去年同期下降5.6%。钟山乡攻坚石粉污泥、石材行业整治,通过集聚重组、空间重塑、转型蝶变,腾出发展空间和新建美丽田园480余亩,引进“萌宠乐园”等三通一达快递回归项目,预计能够解决当地就业1000人以上,实现旅游收入亿元以上,入选省级示范案例并作经验交流。生态环保“七张问题清单”管控力指数从全省垫底跃升至全省第三,打好了翻身仗。

(三)污染防治攻坚战纵深推进。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力抓好大气整治。通过“线上数智化+线下网格化”相结合,及时发现整改扬尘污染、秸秆焚烧等问题317个,完成VOCs源头替代和整治提升35家,实现VOCs减排71.63吨。聚焦扬尘管控,落实“五张清单”,启用“扬尘管控治理智慧平台”,今年以来查处车辆超限超载、抛洒滴漏等行为2788件,罚款802万元;巡查发现并督促整改工地扬尘问题2969个,实施简易处罚139起,罚款13.9万元。常抓不懈推进五水共治。制定实施“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质增效行动方案,高标准完成城南街道、分水镇、百江镇“污水零直排”提质扩面和10个小区、8个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建设任务。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规划,力争在2025年底前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100%,出水水质达标率95%以上。举一反三开展“晴天排污口”排查整改,建立形成27个排水口问题清单并加快整改落实。多元共治打造无废城市。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快递包装绿色品牌”相关经验被省生态环境厅示范推广。建成投运循环产业园一期工程、一般工业固废收集分拣中心,有效解决易腐垃圾、再生资源和一般工业固废出路难题。全县21家重点产废单位、经营单位均安装在线监控并联网,工业固废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源头防控守护土壤安全。严把“一住两公”(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建设用地准入关,完成20个地块土壤污染调查,指导天汇等安置房地块开展土壤污染修复,督促实施金帆达厂区地下水管控,确保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抓好受污染耕地利用,引进四维生态科技公司总投资1亿元实施江南镇智慧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集育苗、果蔬种植、科研、培训等为一体的农业智慧示范园,项目建成投产后,江南镇每年可获得5%的固定收益和40%的浮动收益。

(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坚守生态底线,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准入制度,全年否决“高耗能、高排放”(两高)、不符合生态红线项目25个;强化环境执法威慑力,组织开展“绿剑”专项执法检查、环境污染隐患排查见底百日攻坚等行动,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69起,罚款549余万元。优化审批服务,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实施“多评集成”、“打捆审批”试点,环评申报材料、办事时间、环评费用均减少80%以上,环评降级管理比例达到60%以上。开发“排污许可e证通”数字化应用场景,改革试点相关经验和创新举措被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示范推广。制定落实环境执法正面清单、“轻微违法不予处罚”等制度,避免环境执法“一刀切”,累计减免企业处罚金额56万元。

(五)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全物种调查全省试点工作,完善“县-部门-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无死角”、“全覆盖”。加强富春江蓝藻污染防治,编制蓝藻治理应急预案,开展上下游联动控藻、除藻,全力保障杭州亚运水环境质量。统筹抓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成裸露山体修复197处。

(六)生态文明思想广泛弘扬宣传。充分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节点,举办“美丽·共富健康跑”、“河小二”巡河护水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快建设桐庐生态文明馆等体验基地,引导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努力营造“美好生活人人向往、美丽建设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倡导和培育绿色低碳理念,启动实施低碳试点县建设,新增市级绿色学校4所、县级绿色学校6所,富春江镇成功入选第二批省级低(零)碳乡镇(街道)试点。

三、环境保护方面相关决定事项执行情况

(一)《关于严格自然资源保护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执行情况

一是全面推行林长制。印发《桐庐县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细则》,建立党政同责、一把手负总责,覆盖县、乡、村(社区)三级林长管理体系。对2022年767个影像图斑实地核查,44个违法图斑均已完成处罚或移交,严厉打击毁坏森林资源行为。清理枯死松树2.37万余吨,除治面积55317亩。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2%,森林蓄积量达771万立方米。二是强化河道资源、水域保护管控。全面禁止河道经营性采砂行为,编制河道采砂事项一件事改革流程,实行最严格的河道疏浚清理审批制度。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开展巡查160余次,发现移送水事违法线索8件。制定河湖一张图,调整并公布县级河道名录、划定并公布全县重要水域名录,实行水域等级管控,查处并督促整改完成河湖“四乱”问题42处。三是开展矿产资源专项整治。加快推进砂石行业规范整治,抓规划、抓布点、抓源头、抓主体、抓执法,坚决打击利用边坡治理、重大项目落地、土地综合整治、重大交通工程保障等名义非法采挖、加工砂石行为。全年开展110联合执法68次,联合出动执法人员136人次,立案查处26件,有效遏制非法采矿乱象。

(二)《关于加强“两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环境建设控制工作的决定》执行情况

一是谋划“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抢抓市委市政府“文旅西进”和打造“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游杭州第二张国际文旅名片战略,重点梳理桐君药祖文化、严子陵隐逸文化、古村落民俗文化,推动富春江山水文化基因解码和活化利用。编制《桐庐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通过资源重组、空间重构、品质重塑,规划富春山居游片区、瑶琳仙境大景区、天溪湖微度假区三大核心,以核心景区联动都市旅游、乡村旅游,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打造“长三角最佳短途旅游目的地”。二是加强水域总体布局及沿江景观风貌管控。完成《桐庐县水域保护规划》编制,明确全县水域总体布局、水域功能、水域范围,对七类重要水域实行特别保护,定期开展水域动态监测与评价。开展《沿分水江流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富春江景观风貌提升研究》等专题规划设计,对沿江项目、景观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洋洲区块、东站区块、老城区、浮桥埠等区块规划设计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加强“两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组织开展河湖“四乱”问题整治,对富春江、分水江沿线堤防滩地及江面开展摸底排查,出动检查500余人次,拆除违规搭建42处,完成77处妨碍河道行洪疑似问题和50处疑似非法占用水域的摸底排查与复核工作。

四、存在问题

(一)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提升压力较大。大气环境方面,持续高位改善压力较大,2022年PM2.5浓度虽然达到确保值,但相比上年度有所反弹;臭氧浓度指标出现较大幅度反弹。水环境方面,虽然114条河道整体上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但污水管网 “跑冒滴漏”问题仍有发生。土壤环境方面,部分重点工程项目涉及到土壤治理修复,涉及程序复杂、费用高昂、周期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的推进。固废环境方面,县城垃圾焚烧厂重建升级工作尚未启动实施。

(二)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屡被曝光督办。近年来,我县坚持问题导向、刀刃向内,聚力解决了一批长期想解决但未能解决的突出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整体成效显著。但当前仍有不少生态环境领域问题被上级曝光督办、被动整改,暴露出我县生态环境领域欠账不少,问题发现和整改闭环机制不够健全,生态环保“一岗双责、党政同责”责任和压力传导、落实还不到位。

(三)传统产业转型和美丽产业发展面临挑战。桐庐县传统制造业中高碳项目较多(如建材、针织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压力较大;制笔、石材、针织等传统“块状经济”,经多轮整治,一定程度上仍有“低小散”问题,污染防治水平难以跟上排放标准提升的新要求,陷入淘汰、转型两难的境地。美丽经济作为桐庐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标杆的重要抓手,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规模还比较小,缺少品牌效应,产品、产业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虽有较好的“盆景”型案例,但缺少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可复制推广的“风景线”,整体优势、集群优势较为欠缺,特色、亮点需要进一步挖掘培育。

五、下一步工作举措

2023年,桐庐县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保障亚运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深度融入和服务发展大局,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和民生相统一的“绿色共富”发展模式,着力构建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整体智治体系,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两个先行”新征程中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引领地”。

(一)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持续擦亮生态本底。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生态环保督察和“七张问题清单”整改,持续用好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实施《桐庐县生态环境保护有关单位主要职责》、《桐庐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约谈办法》等,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压实责任链条,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清废、净土保卫战。加强大气污染源头解析,落实各项防控举措,聚焦工业企业、移动源、机动车维修、餐饮油烟、露天焚烧和建筑工地扬尘等6个领域开展执法检查;全域推进“污水零直排”提质增效行动,落实周例会、月通报、季考核机制,常态化开展 “找寻查挖”、“大眼睛曝光”等行动;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无废乡村”特色品牌,启动垃圾焚烧厂重建升级工作,加大对渣土、建筑垃圾的全链条监管力度。聚焦推进臭氧污染防治、蓝藻水华防控等重点保障任务,严防死守保障杭州亚运期间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

(二)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动能,助推县域发展提质升级。持续完善全域美丽建设多跨协同机制,优化调整美丽桐庐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坚持统分结合、有分有合、协调配合,推动美丽桐庐建设迭代升级,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坚持高标定位,全面推进迎亚运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城乡风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能力,以举办亚运马术项目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桐庐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推动县域发展提质升级,不断增强对人才、技术、资本的吸引力。抓好美丽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等比较优势,积极探索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协调统一的“绿色共富”模式,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标杆注入绿色动能。

(三)以数字化改革为驱动,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坚持系统统筹,突出精准高效,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变革,着力构建全域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智慧化体系。建成投运“排污许可e证通”、“生态环境污染隐患主动预警干预系统”、“桐庐生态智卫”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强实践应用,深挖数智赋能潜力,着力打通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通过大数据精准识别、及时追踪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健全问题发现和整改闭环机制,加快形成一体化多跨协同联动的“大生态、大环保”工作格局,为生态环境系统科学保护、系统治理提供坚实支撑。


(四)以坚持生态优先为导向,聚焦经济高质量绿色发展。深入贯彻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到桐庐考察时做出的“做大做强、强化特色、拓展空间、城乡联动”十六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制造业优先、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引擎,以美丽经济、快递产业为特色,推动生态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协同”。坚持发展与桐庐美丽生态相协调的产业经济,加快推进经济增长从依赖中小型、传统型企业为主向依靠大企业、科创型企业为主转变,加快产业发展模式从资源消耗型向智力支撑型、技术支撑型转变,助力打造视觉智能、磁性材料、新能源3条百亿级产业链(集群),推动针织、石材、制笔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特色化发展医疗器械等产业。结合桐庐实际,积极探索EOD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精品农业,做大做强“蜂、茶、果、药”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打响“桐庐味道”品牌。


来源:  作者:  编辑:徐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