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零点的钟声敲响,2015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正式拉开帷幕。仅12分钟28秒,天猫双11的交易额冲破100亿元,其中无线交易额占比74.83%。去年交易额过100亿元用了38分钟28秒。
双11终于来到,消费者用“买买买”表达自己购物的疯狂。来自阿里巴巴实时数据显示,零点刚过1分12秒,2015天猫双11交易额超10亿元,这个数字前年耗时6分7秒,去年耗时2分53秒。
全球化是今年“双11”的主题,此前公布的预售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全球商品的购买热情高涨,13个国家馆预售的进口食品已经卖空,10个海外商家和品牌预售额破千万、向亿元逼近。
今年的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汇聚了4万多个商家、3万多个品牌和600万种商品参与,其中包括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个海外大牌。英国《每日电讯报》曾发文“科普”这个起源于中国的购物节:“忘了小小的黑色星期五吧,双11才是世界上最大的线上购物节。”
昨天位于水立方媒体中心的媒体阵营也充满了国际化的味道。从全球各地赶来参加今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媒体超过100家,几乎囊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的主流媒体。昨天下午,俄罗斯最大的电子支付服务供应商“Yandex.支付”分析师预计,今年11月11日这一天,俄罗斯网民用“Yandex.支付”在中国网上商店进行采购的次数将比去年高出20倍,平均一次支付数额大致增加30%。
财经观察
“双11”是一场全球狂欢
在中国,晚会是对一个节日重视程度的体现。进入第6个年头,“双11”也有了自己的晚会,而且一下子有两台(阿里和京东各一台),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浓。用冯小刚导演的话来说,咱们都是“双11”这个节日的老祖宗。
冯导的幽默里带着一股“这事终于成了”的味道,事实也确实如此。
6年前,阿里为了推广天猫平台想出“双11”的营销点子。马云说人们对于新生事物的态度有四个阶段: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以及跟不上。“双11”刚出来时就呈现出这种面貌——社会中坚消费力量看不见,大品牌看不起也看不懂。再加上恶意刷单、快递爆仓等负面事件,“双11”更像是草根阶层的自嗨。
与之对应的一个数字是:2009年,天猫商城“双11”销售额仅为0.5亿元,当年网络购物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不到2%。那一年,人们买家电首选的还是苏宁和国美,网购的确展现出了野蛮生长的力量,但在传统商业眼中是微不足道的。
接下来故事的发展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2012年“双11”过后一个月,马云在央视直播中跟王健林打赌,成为线上与线下两股商业势力交锋的标志性事件。那年之后,传统商业对于网购从看不起到抱有敬畏,“双11”成为一块线上与线下共享的蛋糕,将社会的各个阶层裹挟其中。
到了2013年,淘宝“双11”交易额突破1亿只用了55秒。2014年的“双11”,阿里、京东和苏宁易购三大平台全天交易额超过600亿元。
这个纪录很快就被踩在脚下。今年,“双11”盯上的不再只是国内零售这块蛋糕,而是更有潜力的国际零售市场。
关于这事,坊间传言马云曾为了游说各国供应商参与“双11”费尽口舌。直到他们看到去年“双11”和“双12”期间,20多万只波士顿龙虾在几天内被中国人抢购一空。
所以今天凌晨,关心你鼠标点向哪里的除了国内商家,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供应商,他们甚至比我们更关心这场来自中国的消费狂欢。
事实上,对于一个拥有14亿人口、1/4省份人均GDP超1万美元的市场来说,“双11”更像是一场小的热身,以此来证明“世界上最大的线上购物节在中国”(《商业周刊》语)。显然,这个市场有太多的消费欲望需要被满足,多到需要全世界来承载。
对于“双11”,冯小刚还有个判断:“它很有可能形成全球性的节日。”现在看来,这句话倒真有点谦虚了。(梁应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