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单位活动信息简报(第27期)
发布时间:2017-05-03 星期三   杭州网   来源:杭州党建网

点燃基层文化的星火

——临安市太湖源镇调研手记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 钮俊

因为曾在临安工作过,这次到太湖源镇蹲点调研,我便像是回到家乡一样。几天的走访、座谈下来,脚下这片土地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当年走过的路、见过的人,依然亲切;陌生的是家乡发生的巨变,修葺一新的村道、太阳能光伏屋顶、风情各异的民宿,还有被村民们常挂在嘴边的文化礼堂。带着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任务,带着如何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思考,我在这次蹲点调研中收获颇多。

文化服务要“送下去”,也要“请上来”

晚上8点多,我正在浪口村走访农户,老远就看到村文化礼堂的广场上灯光闪烁,好不热闹。走近一看,原来是“村姑”们正在跳扇子舞,举手投足之间,很有专业水准。听村干部介绍我,大家伙都围拢过来,高兴地说是找到了“组织”。带头的是妇女干部袁良英,她说:“这首扇子舞《人间西湖》是我们最拿手的,早上刚在临安演出,以前还代表临安参加杭州市的文艺汇演,得过二等奖呢。”忙着拍照、放音乐的是村文化员袁柏荣,也是浪口文艺服务队的队长,他补充说:“文化礼堂建起来后,她们天天都会来动动,保持好身材。人多的时候,有100多人跟着跳呢。”我见她们动作到位,便一时兴起问:“下次市里专业的演出团队来,你们的节目能不能拉得上去啊?”“村里能人多了,出3、5个节目没问题。”她们很自信。“好,下次你们负责表演,我负责请艺术指导,到全市的舞台上去亮亮相!”我这样和她们约定。

这些年农村群众的生活好了,文化需求凸显出来了。我了解到,太湖源全镇20个村拥有文体特色团队74支,镇文化站直接辅导的特色团队就有16支,浪口舞蹈队、董昌鼓霸队、高云龙灯队等都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文艺团队。他们的表演有“土”味、接地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是群众文化中独具魅力的组成部分。我们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不单要把市里的文化资源送下去,也要注重发掘“草根的力量”,创造更多机会,从原先文化资源“下行”为主的配送模式,转变为“下行”与“上行”互动的服务方式,这样才能搅动一池春水,让城乡文化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去村里的企业惠尔线缆走访时,刚好遇到临安市人民医院的移动义诊车在厂里服务。院里的医生来了十几个,都是自愿报名来义务服务的。义诊车由一辆大巴改装,X光、B超、妇科、血糖、血压、眼科等日常体检项目一应俱全。这让我很受启发,一来为党员干部放弃休息时间深入群众送服务的做法感动,二来也为这种有内容,能和群众对上眼的流动服务点赞。我们文化部门也有类似的做法,像少儿图书馆的“悦读快车——孩子们的流动图书馆”项目,也是把集装箱车改装,满载少儿图书驶进偏远学校和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解决他们的借书难、看书难问题。但从目前来看,流动服务在人群、规模和常态化运作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如何送上群众需要和喜爱的图书,如何解决偏远地区借书、还书的程序,都还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事情。

我特意去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了下。浪口村的农家书屋很规范,书籍按少儿、文化、政经等类目整齐排放,4台电脑一字排开,几个小女孩正围着看故事书《小牛向前冲》。听村书记吕建夫说这里已经实现免费wifi覆盖时,我很高兴。这是局里去年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对提高村级文化设施人气很有效果,也让农户能就近享受到数字文化资源。

我和村民们介绍说,在杭州我们想看什么书可以直接去新华书店借,都不用花钱买;想借书,只要手机上选好,快递就会送来。大家听了都很羡慕,说什么时候也能体验一下就好了。看来,我们下一步要用好互联网技术,让群众有更多选择权,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更方便、更“落胃”。

“文化+”,是思路,更是出路

王安国是我的老朋友了,他在太湖源高云村创办竹种园10年来,园区面积已经有1000多亩,里面种着世界各地的竹子120多种,算得上是临安竹子种植、竹笋培育的一个大名人。但听镇干部说76岁的他把竹园交给了女婿打理,自己一门心思研究起了竹文化,我倒挺有兴趣听他聊聊。

王工刚从济南回来,精神矍铄,说起竹文化来像是找到了“兴奋点”。“临安的竹子自古出名,苏东坡有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写得就是我们临安。我和几个朋友已经成立了竹文化研究会,打算挖掘竹子的教育、展示功能,发展以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临安竹产业的转型升级。”他侃侃而谈。他这番话说到了我的心里,离开临安十年,让我念念不忘的除了这里民风淳厚外,就是这满山葱绿、绵延起伏的竹林,这是临安的看家宝贝,也是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我很赞同王工“文化+产业”的思路。眼下,杭州正全力打造世界名城,竹文化是杭州讲好国际化故事、打响特色品牌的好题材,可以考虑将竹文化与文创、旅游产业结合,擦亮竹名片,为城市国际化助力发声。

当天下午,镇里的集镇规划展板正在南苕溪的滨河绿道边展示,我看后也提出建议,太湖源镇要做好竹文化这篇文章,需在“竹文化+城镇规划”“+产业转型”“+旅游开发”“+养生度假”“+三生共营”等方面动脑筋,打造一个引得进客源、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魅力小镇”。


石竹园村的明天定会更美好

——余杭区百丈镇石竹园村调研手记

市审计局党组成员、市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李行健

3月20日,我率蹲点调研小组一行8人,伴着阳春细雨来到余杭区百丈镇石竹园村。该村位于杭州西北部,与湖州安吉、德清两县毗邻,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山林面积17250亩,共有8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601户人家,1932口人。

上世纪90年代,我曾担任乡镇党委书记,对农村、对农民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这次入户走访我要求组员们“耐心听、用心想、真心讲”,要与村干部一起认真分析研究村情,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真心实意地为基层组织、农民群众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耐心听 梳理存在问题

网格化管理是现今农村通行的管理模式,石竹园村共有四个网格。我们的蹲点调研便从入户倾听百姓心声开始。调研组成员与镇、村干部混编成五组,每个网格安排一组,我所在的组负责跨网走访老干部、老党员、“两代表”和特殊困难户。几天下来,组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挨家挨户直面男女老少,几乎走遍了石竹园村的角角落落。遇到全家在外打工的,我们也设法电话问候、传情达意。

村民反映的问题有大有小、五花八门,我们认真倾听详细记录,晚上回到驻地再汇总梳理。来自千家万户的不同声音,逐渐形成调研组案头的种种问题。有涉及国家政策的,如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有属于村务管理的,如“五水共治”工程建设质量的问题;也有反映镇、村干部作风建设的,如深入基层少、开拓进取精神不强等问题。但出现频次最高、反响最为强烈的是该村“以竹为业”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衰竭,以及随之产生的村民的焦虑、无奈和绝望。探寻石竹园村未来经济发展之路,是摆在全村人民面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也自然成为调研组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用心想 理清发展思路

发展道路的选择离不开村情民情。石竹园村植被覆盖率达86%,其中毛竹独占鳌头。石竹园村曾经凭借这满山翠竹富甲一方,提及此类往事村民们至今无比自豪。但随着近年来毛竹价跌,往日辉煌已成当下心病,毛竹收益每况愈下。急了眼的村民们,因此对镇、村两级干部或多或少抱有一定的埋怨情绪。围绕石竹园村发展新路,调研组急村民所急,反复研讨论证逐渐形成共识,即:保护竹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是石竹园村转型发展的新路子。这条新路,既顺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大势,又依托石竹园村满山竹海的资源优势,还具有借鉴安吉、德清成功转型经验的后发优势。

方向找对了,路子选准了,接下来的关键是统一思想、凝心聚力。为此,调研组边走访、边宣传、边动员,在广泛听取镇村干部和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完善发展思路。一个“山川秀美、村庄洁美、庭院精美、邻里和美”的新石竹园村渐渐清晰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真心讲 描绘“四美”家园

作为市管领导干部,向村民作一次集中宣讲是本次蹲点调研的“规定动作”。周五的清晨,石竹园村依然是细雨蒙蒙。令人感动的是来听宣讲的村民已早早坐满了会场,他们的神情中都流露着一丝期待和渴望。围绕“顺势而为,迎难而上,携手共建‘四美’家园”的宣讲主题,我结合市党代会精神客观分析了石竹园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优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交通便利)和区位劣势(因辖属经济发达的余杭区,自然成不了上级政府的扶持重点;又因辖属经济欠发达的百丈镇,且不是该镇当下的发展重点,故也得不到本级政府的有力支持),指出石竹园村的转型发展必须摈弃“等靠要”思想,必须立足自力更生。就当前而言,要按照建设全域景区的要求做好统筹规划,要朝着旅游富民的目标有序发展“农家乐”和“民宿”经济,从而实现石竹园村真正意义上的转型发展。要充分发挥干部领头、能人带头作用,家家户户从当下开始,携手共建“四美”家园。

为期一周的集中蹲点调研结束了,我们怀揣不舍暂别了石竹园村,但整个活动将贯穿全年,我们约定会常来常往,我们坚信石竹园村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   编辑:郑海云
相关阅读:
    相关阅读:
      [上一篇] 市直单位活动信息简报(第26期)[下一篇] 市直单位活动信息简报(第28期)
      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 主办
      备案/许可证编号为: 浙ICP备060521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