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库车市齐满镇莫玛铁热克村的村史馆里,除了展板,是没有其余实物的。 “很多游客很奇怪,难道你们一点东西都没保留?”村党支部书记孙志宝得意一笑,“秘密就在村史馆后面。” 走出村委会大楼,两栋破旧的房屋映入眼帘,与不远处红墙白瓦、木质栏杆雕饰的新居格格不入。孙志宝说,这是他们改造提升村容村貌时特地保留的,一栋维吾尔族旧居,一栋汉族旧居,在柏油马路两侧相对而立,就是为了纪念村庄的过去。 村庄的一切,要从70年前说起。上世纪50年代,几家农户搬迁到这里时,四周高低起伏的戈壁沙包间,只有孤零零的几棵白杨树。1961年,一批兰新铁路的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携家带口来到了库车,和当地少数民族一起开荒修渠种地,并留下定居,小村日渐有了人气与活力。 直到今天,全村已有450户、1852名村民,包含汉族、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壮族等5个民族。“几十年来,我们莫玛铁热克村就像它的维吾尔语含义‘一棵树’一样,坚守传统、向阳而生。”孙志宝的记忆里,“尼亚孜·奥兰木夫妇帮忙抚养母亲去世的孙成忠兄妹长大”“王明银与买买提·阿皮孜一起做棉花生意”等相互守望、共同奋斗的故事,如繁星闪耀。 “什么才能真正引领乡村未来?文化造血。让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扎根生产生活之中,变为老百姓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活动,既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也能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培育乡村文化自信。”来自宁波的援疆干部介绍说,2017年,他们对库车全市乡村进行调研,发现莫玛铁热克村不仅有十二木卡姆民俗文化和齐满三宝美食文化,邻里之间还保持着“共耕一块地、同吃一锅饭、共跳一支舞、同葬一处地”的传统,因此确定了以这里为重点,围绕“民族团结”主题,推进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 一个文化礼堂,让我们感到亲切和熟悉。占地近千平方米的建筑,除了文化长廊、绿色网吧、农家书屋等功能外,还有可容纳300人的多功能厅,音响、舞台、投影等设施一应俱全。在这里,年轻人看书、上网,老年人看电影、聊天,显得其乐融融。孙志宝告诉我们,除了这些场所和设施,村里还定期提供就业培训,重要会议和党员活动也都放在礼堂举办。 据了解,10年来,浙江援疆指挥部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累计安排资金1.3亿元建成2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实现“一乡一示范村”全覆盖。 “走,带你们看看石榴籽团结广场。”孙志宝热情地引着我们一路到达村庄中心。 这一同样依托援疆资金建设的广场,可谓全村的“网红地”。村民买尔哈巴告诉我们,少数民族爱唱爱跳、能歌善舞,但以往缺少宽敞的场所,大家只能挤在庭院,或聚在村口。援疆资金援建的广场投入使用后,大家有了好去处,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也绰绰有余。 翩翩起舞、沟通交流间,传统的家庭、邻里、乡土关系得以巩固,并且更加和谐。“石榴籽,就是告诉我们要紧紧抱在一起,像老一辈一样爱护民族团结,让乡村成为幸福美好家园。”买尔哈巴说。 为进一步满足村民需求,3年来,宁波援疆指挥部还投资3700余万元,与有关部门驻村工作队、齐满镇党委一同建成巴扎市场、农业生态观光园等,让莫玛铁热克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景区。 原先在镇上开饭店的贺力干姆,看到家乡巨变,回村开起了“团结一家人”农家乐。哈萨克族特色的毡房、宽敞明亮的庭院、精致的装饰、可口的食物,让他的农家乐今年5月1日一开业,便人气爆棚,每月利润超过两万元。 “这里是幸福美好的甬库团结村,也是脱贫攻坚的样板村。”孙志宝说,眼下,他们还与库玛旅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联合周边胡杨林等景区,开发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带动村民更好致富增收。 夜色渐浓,我们坐车离开,一排排白杨、杏树、香梨树在视野中出现,又远去。在来自东海之滨的活水滋养下,阿克苏的一个个村庄,正在长成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