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千厂” 家门口就业走上致富路 “去年,村委会介绍我到这里工作,现在我已经是核桃脱衣车间的班长了。”在阿克苏浙疆果业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27岁的喀力木拉提·吐尼亚孜。过去在老家种棉花,吐尼亚孜全家一年收入不到5万元,现在仅他的年收入就有5万多元。 在阿克苏地区的村镇,像吐尼亚孜一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人越来越多,而这得益于浙江产业援疆项目——“百村千厂”工程。 2017年至今,“百村千厂”工程共在阿克苏地区112个乡镇(村)建设卫星工厂(车间)654座,两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走上了边看家边就业、边种植边打工、边学手艺边挣钱的脱贫致富之路。 阿克苏被称为“塞外江南”“瓜果之乡”,果业自然而然成为“百村千厂”工程中最具阿克苏特色的行业之一。一边在家里种植瓜果,一边在果品加工厂打工,是许多阿克苏人的就业选择。 走进阿克苏金勺果业有限公司,分拣车间里,20多位穿着统一工作服、鞋套的工人,分成四五个小组,熟练地进行筛选、去皮、调味、烘干等工序。一颗颗普通的核桃,经过一道道流水线,变成美味的休闲食品。 这家来自衢州的山茶油加工生产企业,是经援疆干部牵线搭桥在2017年来到乌什县的,公司投资4.3亿元打造15条林果生产线。去年9月投产后,陆续开发了核桃油、核桃粉、坚果酥等产品,年加工核桃1万吨,产值近4000万元。 “阿克苏林果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杏夹核桃等新产品也在继续开发中。”公司董事长胡文龙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带动农户增收,他们还将加工的“触角”延伸到了乡村。 8月,正是鲜核桃成熟上市季节。位于阿恰塔格乡布干村的“卫星工厂”,开始忙碌起来。剥核桃、脱壳、筛选、脱衣……经过简单处理的核桃,一车接一车运往总厂。车间主任阿尔孜古丽·肉孜告诉记者,目前,阿恰塔格乡的两家工厂已带动260多位村民就近就业,村民每月收入1500元左右,“农户家的核桃、蜂蜜、鹰嘴豆等农产品,送到这里来,又能增加一笔收入。” 果业,只是“百村千厂”众多行业中的一个。在库车乌尊镇万果酒厂里,工人们忙着挑选新鲜水果、酿制果酒;在阿瓦提县裕丰服饰厂,近百名村民正在熟练地操作织机、编织毛衣……近年来,省援疆指挥部以纺织服装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引进了一批就业容量大的服装、针织、家纺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企业,“卫星工厂”在阿克苏已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万亩亿元” 延伸产业链增内生动力 这个夏天,在阿克苏乌什县衢州团结新村,古丽巴亚孜罕·加马力的庭院农业给她带来丰收的喜悦——3个大棚的2000个菌棒开始产出黑木耳。 “一个菌棒3元,政府补贴2.5元。黑木耳采摘下来,村里统一收购销售,不用愁卖。”加马力告诉记者,除了木耳,家里还养了40只鸡和鸽子,预计今年总共能增收5000多元。 黑木耳,是浙江“万亩亿元”产业援疆工程的第一个产品,也是见效最快、效果最好的产品。2010年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以来,浙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助力当地城乡面貌改善,但居民增收缺乏内生动力等短板依然存在。尤其是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转折发生在2018年。浙江援疆指挥部试点推进“万亩亿元”工程,瞄准阿克苏大量果园修剪下的枝条,培育菌棒,发展食用菌产业。 “以黑木耳的经济效益测算,1.25公斤木屑就能制成一个菌棒,每棒产值3.5万元。阿克苏每年产生果树枝条80多万吨,实现‘万亩以上生产、亿元以上增收’的目标并不难。”衢州援疆人才、食用菌种植专家陈金生介绍,2018年,省援疆指挥部投入500万元建设“万亩亿元”工程技术中心,增派12名技术人员,开启“边疆干旱地区果园生态高效栽培黑木耳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 当年10月,首批两万棒黑木耳菌棒运抵阿克苏乌什县衢州团结新村,6户农户进行试种,短短3个月就增收7万多元。“大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村党支部书记周进宏说,第二年,他们把菌棒推广到了全村60户贫困户家中,同时还在村口建了新型职业农民(乡土人才)培训基地,选派技术员为种植户进行从栽培、管理到采摘、销售的一条龙培训。 由于初级农产品附加值有限,随着阿克苏各地纷纷推广黑木耳种植,市场竞争压力也在提升。如何种得好、效益高,让这个产业带来持续增收效果?当地开始进行各种探索和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