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课程:让学生在选择中快乐学习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1-02 16:04:49 星期三   

三、共建共享,让上城学子享受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

学校课程结构体系的建构,必须依据培养目标,体现学校发展历史和办学特色、适合学生发展水平,同时要体现出基础性、选择性和整合性,形成开放立体的共享课程体系。——裴娣娜

当上城区的每一所学校都积极的投身于深化课程改革之际,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即如何让一所学校的特色课程让全区的其它学校都能共享?换言之,如何让上城的学生能够享受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开始探索在区域层面上的统筹,将零散的、个别学校的有益探索,进行整体设计,以便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

【链接5-3】从学校课程到区域共享课程

几年前,我去英国,在参观莎士比亚故居时留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在展区出来的时候,发现他房子前面有一个小小的公园,里面放着很多的服饰和道具,一批英国学生披上衣服拿起道具就开始表演某一段莎士比亚的剧。假如那个时候我对莎士比亚的剧作比较熟悉,我可能就可以跟他们一起去演,但我这方面底蕴实在不够。

很高兴的是,2017年上城教育在全市首开中小学生(幼儿)戏剧节活动。本届戏剧节历时三个月,举办戏剧表演展评、名剧进校园、剧本创作征集、戏剧节海报评选和戏剧教育论坛等活动。12月7日我有幸参加了教育戏剧论坛活动,专家演讲、课程分享、教学展示、戏剧工作坊、中小学、幼儿园戏剧展演等精彩不断。我一直认为孩子们人人参与戏剧,体验人生的起起落落,可以在反复研读剧本、表演中体悟名著中的精髓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比一般的说教更有意思,也更深入人心。

戏剧从来不是遥远的、高高在上的课程。天地实验小学近年来在尝试教育戏剧这样的课程,最近看到了王雷英校长引领天地教师团队编著的全国首本教育戏剧教程书——《玩转童话·教育戏剧创意教程》。他们的实践探索为我们打开了教育戏剧新思路,为我区教育戏剧提供了范本,提供了共享课程。

我区拓展性课程开发数量多,门类齐全,涵盖体艺特长类、实践活动类、知识拓展类。拓展性课程质量上乘,先后有近10门课程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近50门课程获杭州市精品课程称号。通过建立共享机制,把具有典型性和普适性的课程,提升为区域精品大课程,在全区共享,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共建共享课程,是在区域视角关注下,依据具体情况,把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及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构建成系统安排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以及课程管理与评价等一系列的系统化的安排。在课程共享共建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施推广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助力,形成学校课程多样化的协同服务体系

区内教研、科研、师训、信息各业务部门在教育局的协同下,开展区域课程规划、设计、开发、培训、信息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使区内学校课程资源统筹共享,形成区域课程多样化建设的专业支持。根据兴趣、特长、优势组建课程协同研发的团队,从而将区内碎片化的各种活动梳理整合形成系列课程。

对一些学校的精品课程,教育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进行挖掘整理,上升到区域共享课程。通过资源整合把原本较为孤立、单独开展,没有整体规划的课程,改变为贯穿幼儿园、小学、中学12年课程。课程的内容不断深化,纵横交错,呈螺旋上升。通过校际、教师、基地协同开发,形成了区域共享课程、基地开发课程、校本精品课程、未来教育课程四类课程资源。

为推进区域大课程建设,课题组以春秋季的校长、书记读书会为契机,开展专题培训活动,为研究打下基础,指明方向,提升区域课程领导力,推动区域大课程建设。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打造学科骨干教师团队,为课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促障。为此,上城区选拔20多名综合实践活动、思品、社会学科的名优教师,在区内薄弱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坊,每三年一轮,研究引领服务课程实施。

依据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区域分享平台,实现区域平台学习管理和资源分享。一个好的分享平台,就是一个优秀的媒介,可以把资源分享给每一个老师和学生,增强优秀区域课程资源的影响力,让资源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上城区建立了内网访问的区域大课程服务平台的网站,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有两项,一是课程学习报名系统,二是课程建设、实施的分享系统。

2.行政驱动,建立学校课程多样化的整体推进机制

行政驱动是区域重要工作推进的重要工作方法,通过组织建设,建立工作行事历,推行校长书记课程项目研究等措施,形成氛围。通过试点学校先行、经验辐射,在实施过程中,相互的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实行过程和结果评价,将评价结果、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和校长任期的绩效挂钩。

在学校自主申报的基础上,评选出在区域大课程体先行学校,以边研究边实施的推进方式,保证区域课程高质量的执行。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 不同学校之间,由于自身的积淀和定位不同,每所学校的统整思路和方案也会有差异,因而逐渐显示出不同的层次与水准。为了更好宣传建设成果,区教育学院开辟了物化成果的陈列室,一方面提升开发者的荣誉意识,另一方面使各个层面的人对区域的课程多样化的建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评价是实施区域大课程的重要一环,贯穿于区域大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是实现区域大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区域大课程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要求其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评价包括有对学校课程体系和对区域课程实施的评价,既有结果的评价,也有基于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评价包括课程管理、校本实施和区域分享等维度。

3.学校自主,形成学校课程多样化的校本实施范式

基于区域课程,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学校课程多样化建设的校本模式,通过实践,主要形成了抚宁巷小学的集中时段实施、杭师附小主要学科分解落实、开元中学多门学科整合实施为代表的三种基本范式。

集中时段实施。学校将每周五下午时间专门用于“区域大课程”内容的落实,便于不同形式的活动都能充分展开,为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灵动的时空,还有利于学校对课程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在学生眼里,校园和活动教室就是他们的“快乐驿站”,每个星期五下午就是他们向往的幸福时光。

主要学科分解落实。学校精心设计出“立体化、可选择”的课程框架,实现“内容列模块、要求分层次、形式育情感”的育人目标,最大程度地满足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安全教育、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等课程在品德(公民)课和少先队活动课中得以实施。小学环境保护教育、小学地域文化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板块,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小学课外阅读课程通过语文学科拓展、整合予以落实。

多门学科整合实施。杭州市开元中学主持开发的《初中生科技教育基地课程》将科技教育和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如语文课和科技小论文结合起来;历史与社会课,老师会引发孩子研究科技史;体育课,让孩子们探究怎么样跑得更快、投得更远,掌握更多的安全技能;数学和科学,会不断开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的科学小实验,学会探究。初中安全教育、初中环境保护教育、初中课外阅读课程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中集中落实,部分内容也可通过学科整合的方式实施。

4.项目深化,探索体艺特长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我区从2013年开始探索体艺特长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专门成立了区域推进体艺课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上城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艺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各中小学把体艺课程建设作为事关教育改革发展的大事来抓,义务教育科领导区域体艺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事项;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组建课程开发小组,统筹做好课程内容规划、人员投入、经费投入、制度保障和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学校教务部门负责学校体艺课程建设、教学计划、课表安排和人员分配等具体工作。

区域体艺课程建设按照“整体协同,学校实施,区域共享,百花齐放”的要求,选定试点学校,为在全区全面推广起好示范作用。组织研发团队开发课程,培养课程骨干力量。开展阳光大课间评比,升级校园体育文化等。区域还强化了“五落实”的保障措施,即性质内容的落实、开足开齐的落实、实施评价的落实、机制保障的落实、组织管理的落实。

上城区体艺特长类拓展性课程分为3类8项。第一类国家课程拓展与补充课程,由学科走班、学科补充、学科拓展3个分项;第二类校本课程创新与开发课程,由学校特色、引进项目、校园文化3个分项;第三类学校社团与活动课程,由体艺社团和课外活动课程2个分项。区域内的15所小学和8所初中的体艺教师们先后开发出了《会唱歌的小葫芦》、《崇文陶邦》、《跆拳骏道》和《魅力击剑》等一系列省市精品课程,四届杭州市精品课程评选有12门体艺课程获奖,形成了区域的体艺课程群。“区域大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专门设立了“体艺课程”栏目,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区教师研修网站进行课程分享和资源共享,同时组织开展了2次体艺课程现场会展示活动,宣传和推广体艺课程建设成果。

经过五年的研究,在区域范围内,开发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精品课程,供各个中小学共用共享;杂乱无序、学校各自为战的课程建设状况得到了改善,区域推进的课程建设机制逐步形成;更重要的是,区域大课程体系的建设,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开阔的平台。

如今,上城区美好课程整体建设正经历两大维度的变革,一是空间维度,区域学习中心的概念正在形成,学校的围墙被快速“拆除”。二是内容维度,基于文科综合的戏剧课程,理科综合的STEAM课程,未来视野的生涯规划课程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沟通与交往课程,正在不断完善美好课程的框架。

为了进一步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我们着手建设新型学习中心。新型学习中心是集多功能的空间设计,精品化的课程体验,融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技术的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共同体。2018年建立九大学习中心12个学习点。让这些学习中心成为学生链接世界、链接社会、链接传统与未来的基地。学习中心的课程基于学科素养,体现学习规律,凸显学习体验;学习中心的建设以培养具有开阔的视野、丰盈的内心和优秀的思维品质的学生为最终目标。借助学习中心的成立,进一步研发精品课程,实现资源共享;培训师资队伍,利用教师的力量实现走校走班;开展学生体验活动,实现分层分类走班;借助技术支持,辐射更多学校。

“共同核心课程”这个概念由美国教育部于2010年提出,并被欧洲与新加坡等地区国家借鉴实施。旨在帮助教师、学生和家长培养孩子在未来学习和成长中获得成功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的品质。文综课程、理综课程、体艺课程、交流与沟通课程,我们把他统称为上城学生的共同核心课程。这个课程的体系中包含了青少年作为自然人、社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素养。

我们提出上城的共同核心课程,这是在近三年每一所学校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基础上的学生核心素养的聚焦。我们可以有个性化的实践智慧,但相信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课程支架以及能力指向有共同之处。中小学共同核心课程从四个维度来架构,体现的是学生成长持续发展所需的基础素养,这些课程注重的是问题解决探究、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发展,凸显学科融合、社会融合的特点,包含了健康、审美、语言、实践、人文、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维度,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提供成长支持。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实习编辑 王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