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评价: 为深化改革助力
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9-01-02 16:10:32 星期三   

三、区域3C监测:大数据下的精准诊断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美】贝特西·罗杰斯

学生发展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但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一直是教育的难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信息的真实有效收集、评价结果的深入使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自2009年开始,杭州市上城区,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一系列评价改革。其中最典型的就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评价3C模式。

【链接6-3】测评:我有话要说

测评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更要学生关注公民的基本素养:情绪情感、价值观、社会公正、社会信任、法律意识、自我意识、问题行为等。“当我看到有人被别人利用时,我会想去保护他们”,测到的是学生的正义感。“在做决定前,我试着看看不同立场的人的观点”,测到的是学生能从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对那些比我不幸的人,我经常有心软和关怀的感觉”,测到的是学生的善良和同情。就是通过这些测评数据,教师和家长读到的不仅是冷冰冰的作为学习个体的学生,更是一个鲜活的完整的个体,一个健全的人。作为学校,也开始意识到要通过以开展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为核心,唤起学生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明礼诚信、公正公平、明辨是非的健全人格和自主探究精神。更在实践中开展多元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人身份的体验,澄清价值观,增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测评教师要关注教师的基本教育理念、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而以“老师从来不会当着同学的面来批评我。”“老师鼓励我们说出自己的见解。”等等为题测试教师是否公平,尊重学生时,对教师的触动很大。教学改变,关键在教师。发展性测评通过专业性评价,让教师及时获得所需信息,提供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对策依据。问卷显示,85%的教师认为,发展性评价有助于了解自身的优点和不足。当评价学生、教师不单单以学业成绩为唯一指标时,教师的很多观念被改变了,行为也在悄悄改进。发展性评价项目本身开展的“读懂学生”活动平台,让教师个人的展示、交流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问卷显示,89%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发展性评价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而评价改变对学校的促进作用更大。上城区某初中校长觉得很委屈,学校的学生成绩测评向来不错,因为发展性评价不达标,他下课了。究其原因是基础性指标和学校自己提出来的三年发展目标都没达标,且数据中反映出学校有按成绩分快慢班的违规现象。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却成了明星,比如清泰实验学校,这所生源不理想的学校,原来按成绩排名,常常排在最后。“如今全区学校开展发展性评价,看进步看变化,我们的增量连续三年成了全区第一,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原校长章建祥说。

基于数据说话,成了上城教育人的共识。通过科学的诊断模式,发展性评价为区域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支撑。比如,以前教师开展教育教学,主要凭借自身教学经验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改进。实施发展性测评之后,教师可以准确了解学生对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的反馈,再结合已有经验制定改进措施、调整教学行为。这使得教师的课堂改进更加科学、更加富有针对性和可行性。调查显示,85%的教师认为“前测—反思—改进—后测”的思路很好,促进了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

实施学校、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过程中注重事实证据、强调反思改进,机制上实现评价机构中立、区域学校联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为其提供了理念支持和方法支撑。实施评价改革以来,上城区逐渐带动教师培养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意识和氛围,树立了“基于数据说话”的科学管理意识,形成了区域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搭建了学生、家庭、学校之间有效互动的桥梁,极大地促进了区域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有别于选拔性评价和水平性评价,是旨在促进被评价者发展、注重评价诊断和激励作用的一种评价方式。科学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为区域教育管理、学校、教师提供动态的发展变化趋势分析,为教育工作者决策、管理、教学提供科学依据,保障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使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针对性和效率得以提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以及省市区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上城区以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指导,力图构建绿色、增值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基于个性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经过长期探索,形成教育质综合量评价的3C模式,见下图1:

1.综合监测,收集信息

所谓综合监测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系统收集信息资料的过程。综合监测是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第一步,是聚焦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多侧面、多层次、多方法、多主体收集学生发展信息的过程,见下图2:

(1)多侧面了解学生发展现状。学生发展,应是全面的、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随着监测技术的深入,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学生发展定义为学业发展、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水平(暨心理健康),其中学生的学业水平反映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以及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是考查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改进提升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2)多层次收集相关因素。对学生发展现状的评价,不仅需关注其自身发展特征,还需关注其成长环境的状况。分析学生的成长因素,直接影响的有家庭因素,教师因素、教学情况以及班级因素,间接影响的有学校管理、学校拥有的资源、学校教育教学获得以及学校文化甚至区域教育政策制度、地域文化等以及社会因素,见下图3:

(3)多方法了解发展现状。获得学生发展现状的方法有很多,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集合了各种方法的优势,确保学生发展现状的全面和科学。具体方法既有传统的执笔测试,也有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电子测评;既有学业水平测试,也有心理测验和问卷调查;既有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观察,也有深入的学生个别访谈;既有对学生的表现性评价,也采用学生的档案袋评价。

(4)多主体收集评价者资料。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强调通过不同评价主体,多视角评价学生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环境的状况。如通过校长和其他学校管理者了解学校管理因素,从家长和主要抚养人了解家庭教育因素;通过学生评教和教师自评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等等。通过不同主体可以全面地收集到评价者资料,从而分析学生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2.综合诊断,归因分析

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相当于为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过程性教育质量监测系统,为教育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为学校科学地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学生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的各种真实、全面的信息;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发展状况,了解学生发展的差异,为开展各种针对性的教育和分类指导提供可能;帮助教师了解自身教育教学特点、师生关系状况,为教师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帮助。想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诊断。所谓诊断,就是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及原因分析。经过综合监测,上城区获得了区域教育质量的众多数据。这些数据是散乱分布的,需要通过分析诊断才能准确把握区域教育质量的全貌,找到影响区域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准确归因,上城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采用了现状描述、成长刻画、差异分析、原因关联等方式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诊断。

(1)现状描述,整体判断。首先,在监测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了解区域教育的概括。以下是2014年区域学业监测报告摘要:“2014年初一学生入学时的语文和数学学业总体成绩均较好,均好于2013年初一学生,但略低于2012年初一学生。其中在语文内容上,学生在古诗文方面表现最好,拼音、字词和信息文本阅读方面较弱;在语文能力上,学生在语文积累的理解与分析上表现最好,运用与评价相对较弱,在语文阅读的解释信息上表现最好,相对弱在作出评价,三年情况一致;在数学内容上,学生在图形与变换方面表现最好,式与方程和测量相对较弱,三年情况一致;在数学能力上,学生在数学推理方面表现较差。校间和校内学生差异都很大,校内学生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且校间发展不均衡,数学方面的校间差异尤为明显;14年的校间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均大于13年、12年结果。”

(2)成长刻画,纵向了解。上城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采用了可循环的再监测模式,即同一批学生在不同的年级都参加了相同内容的测评,从而得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特点。下图为某学生两次(不同年级)参加社会性水平监测的数据比较图,见下图4:

由该图可以看出,***学生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教师信任、家长信任,教师支持等都显出积极的变化,由此清晰地得出学生的发展变化和成长特点。

(3)差异分析,聚类比较。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在不同的家庭成长、拥有不同的教育经历,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爱好。每一个数据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秘密。所以分析数据时,还将学生进差异分析,了解不同类型和不同群体学生的发展差异。图5是某年区域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聚类分析,从图中可以发现,同样是学业不良学生,有的是因为认知能力的限制,有的是学习投入不足,有的是因为感受信任不足从而放弃。

(4)因果对应,关联剖析。经过聚类分析后,再将信息梳理,进行因果关联,能找出现象背后的原因,给改进提供方向。图6中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不同成瘾,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对于中小学生,亲子关系恶化、学校归属感缺失都是造成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初中生而言,传统印象中的学业成绩不良并不是造成网络的重要原因。

3.区域联动,综合改进

监测获得的数据,经过综合诊断后把握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概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后续需要围绕问题改进,暨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育质量。这里就有直接的改进,比如学生情绪问题的疏导、网瘾倾向的干预等,更有间接的改进,比如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师生关系的改善,更有区域教育制度的综合设计,也就是上城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最强调的就是综合改进。目前的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单线就能解决,需要系统设计、区域推动、多方协同才能更好的解决。上城的综合改进,包括分层反馈、系统设计、区域推动、多方协同四个关键步骤。

(1)分层反馈,凝聚共识。经过综合监测、综合诊断后,对区域教育质量有了清晰的认识。需要通过分层反馈,让区域教育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都对监测结果有科学的认识,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对拟采取的改进措施有清晰的了解。期间,要保证被评价者和评价者的私密性,为不同层面的对象分别提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指导,区域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提供几种反馈报告,包括区域层面的反馈报告、学校层面的反馈报告和教师层面的反馈报告。

(2)系统设计,综合改进,经过区校分层反馈,区域需要根据综合诊断结果,联合多方力量,设计综合改进方案。

针对区域层面在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方面的需求,区域设计了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区域成长支持体系。通过构建一个面向全区学生,为他们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心理支持服务、社会实践支持服务的区域性校外学生发展服务支持系统,联结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使之真正成为区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更好地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与补充。

针对当前行政管控过多、学校自主发展不足的状况,区域设计了基于发展规划的学校管理改革,意在引导学校管理者树立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意识,基于发展性评价结果,基于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现状,通过自我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学校SWOT分析,制定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发展规划;鼓励学校内部管理创新,增加管理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指导学校在落实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持续进行自我评估,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问责,最终建立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把握不足、难以开展差异化和个性化教育的问题,区域设计了基于学生发展诊断的学与教改革。该措施以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为基础,引导教师的教育教学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真正基于学生的发展现状和差异诊断开展教育教学;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教研新机制,提升教师研究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把研究学生的学习真正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帮助教师掌握“分析学生差异、基于学生差异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策略和方法;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尤其是个性化地发展。

(3)区域联动,共同发展。从区域教育系统内部而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教育业务支持部门都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己任,相互协同。教育系统内部要做到管理协同,家校协同,学科协同,学段协同及学校之间、学区之间的联动。同时,还要在区域层面整合各种外部资源如共青团、妇联、公检法系统、高校及其他研究机构等的力量。这些内外部力量通过多方联动、分工协作、合作创新方式,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上城区倡导既充分整合区域教育系统内部的力量,也整合区域教育系统外部的资源,还充分利用高校作为区域教育改革的“智库”。

如上城区经过多年监测发现区域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情绪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对社会存在不信任感,价值观存在偏差等。分析原因,既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会因素。因此区域围绕学生心理健康系统设计、上下联动,既有直面学生的基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制定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也有教师层面基于现状进行学校管理改进,营造良好氛围的,更有区域层面构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家长教师的培训,见下图6:

(4)多方协同,深度合作。区域联动,必须建立多方协同机制,开展深度合作,促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种合作,就有学校、区域和社会的合作,也有教师和家长的合作,更有教师与教师的协助,下图7就是我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多方协同最好的说明。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通过阶段性的测评了解各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并且及时将学校、教师改进的效果反馈给相应部门,并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方向和目标。

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是向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发达国家的学习、借鉴和本土化移植的过程。这些发达国家,经历了漫长的教育评价历史与发展。无论是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的“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或“情境性评价”的研究,还是标准化考试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还是大规模的教育质量监测都有历史的积累和突破,都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而教育质量监测进入我国基础教育界尚不足10年,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总结,走出上城的教育质量监测之路。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实习编辑 王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