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导助一体:助力学生成长的加油站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雅斯贝尔斯
在上城区构建“管办助评”的治理体系中, “助”是指业务支持部门基于学生发展的需求,对学校、学生的助力和引导。正是这种助力和引导,使的学生、学校的个别需求得到了满足;使得学生、学校的个性发展成为可能。
【链接7-3】个性化帮扶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重展笑颜
在现实中,遭遇较为严重的成长危机的学生尽管数量不多,或许只是班级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对于他们的家庭来说,他们就是百分之百。真正的教育公平恰恰是需要关注到这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发展中的问题和需求时而感到束手无策和爱莫能助、投奔无门。梁女士则比很多家长的“运气”要好得多!
梁女士在一家宾馆做卫生保洁,丈夫是公交司机,儿子小晨在上城区某所初中读书,一家三口尽管并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但是,小晨到了初三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学校孤僻不合群,一回到家,不是上网打游戏,就是埋头玩手机,梁女士说他几句,发脾气、砸东西,甚至歇斯替里大哭,抱怨压力大,做人没意思,情绪反复无常,眼看中考马上就要到来,小晨越来越不愿意面对学校和同学,出现厌学甚至有厌世现象,梁女士心急如焚,三番五次跑到学校找班主任,效果不明显,情急之下,她找到了学生成长支持中心。
中心王老师接待了她,在交流中,王老师意识到孩子情况的反常性,马上与学校取得了联系,约定第二天进行校访。在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充分的沟通了解后,王老师又对小晨进行了长达1小时的辅导,小晨的情绪稳定些。好了没几天,梁女士又打电话过来,反映孩子情绪极为低落消沉,甚至连续半个月不愿意刷牙,洗澡。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王老师建议转介,亲自联络青少年心理专家L教授,为小晨实施专项的咨询辅导,并继续与梁女士保持连续。经过前后长达15个月的跟踪辅导,小晨的情绪逐渐平稳,并如愿进入心仪的高中。今年春节,王老师第一次收到了来自小晨的短信:“新年佳节到,祝老师天天龙马精神,事业马到成功!”据小晨现在的班主任反映,小晨的各项表现良好,性格也开朗了许多,还是班干部。
“管办助评”的“助”,是上城教育改革独有的“IP”,是一个创新概念。“管”对应着方向,“助”对应着路径。
一是设立导助机构。我们将上城区教育学院、上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城区教育后勤管理中心、上城区学前教育发展中心定为四个导助机构,剥离其行政管理功能,以专业导助学校、师生发展。
二是明确导助职责。比如,将原来的教研室改为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工作职能从原来的以教材、教法为重心,转变为以学生、学法为重心,指导、帮助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再如,创新设立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近5年来,学生成长支持中心对401名行为偏差学生,515名具有情绪困扰学生以及 229名家庭教育失管学生进行个别帮扶,其中 940位学生得到比较明显改观,得到了家长的普遍认可。
1.从重“研教”转向重“研学”
上城教育教育的“助”,最典型的代表莫过于教研职能的转变,教育局下属的原教研室重心聚焦在学科教学研究,主要精力在于研究、指导教师的“教”,因此教材分析与研究、教学设计与实践、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部门教研员的主要职责。“管办助评”改革后,我们将教研室打造为全新的“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工作重心从关注教师的“教”向“以学定教,以学研教;研学促教,研学评教”转移。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基本理念,以推进课程改革为导向,以轻负高质为理想诉求,着眼学生学习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敏锐感知现代学生身心变化,着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断地推进课堂教学走向生本。同时,发挥教研引领课程改革的作用,调整教研工作重心,逐步建立以学研教、以学评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实现教师的理念转变和可持续的发展。经这几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坚持“研训一体”落实教育局“管办助评”机构改革的各项举措,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服务导向,正确把握助力服务的要义,遵循包容育人的原则,坚持育人为先,质量为重,以课程服务导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方向已成为上城区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的价值导向。
例如,有一次,在和学校相关负责人协商好活动方案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的几位教研员走进XX中学。带队的黄老师找到七年级6班的四位任课老师,请他们分别写下3到4位他们觉得学习态度最差的学生名字。随后要求他们整个上午和教研员们一起一直坐在6班听课或上课。四节课听好后回到会议室,几个老师都很激动:怎么会这样?小A在我的课上就像个死人,在你的课上怎么那么活跃?小B在我的课上那么认真在你的课上怎么好像要睡着了一样?
此时黄老师拿出了老师们事先写好的名字给大家传看。老师们不作声了。黄老师说:你们是否一直觉得自己对这个班的孩子已经很了解了?今天是否发现自己好像对他们并不是真的完全了解?老师们点点头。黄老师说:我们今天来要做的事就是研讨如何开展班级协同研究。
开展班级协同活动后,一位老师写下了他的感受:班级协同教学对我的意义在于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不同学科的表现,我没有发现的东西,在别的老师的课上发现了,这样能促使我更好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我觉得不仅是学生受益了,老师也更得法了。班级协同教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教学研究一定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到“研究学生的学”,我们应该大胆尝试,坚定地行走在“以学研教,以学评教”的教学之路上。
2.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潜能
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要完成的任务,从横向延展的角度看,需要各个方面的不断成长,如情绪管理、自我认识、社会化等;从纵深发展的角度看,则需要不同层面的支持和帮助,但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很难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对于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如,学业遭遇困难,人际交往中容易退缩,挫折情境中出现消极情绪和攻击行为等,都需要获得及时的支持帮助,以协助学生度过这些成长发展中的危机。即区域层面对于需要帮扶的学生提供支持的一套体系。
在上城区“管办助评”教育治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助”力部门——学生成长支持中心应运而生。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专门为不同类型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设立了不同的支持服务项目,它们是:学生心理援助项目、学生行为改进项目、学生学习支持项目、学生能力拓展与社会实践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有专业的辅导老师设计各种菜单式课程或活动,供孩子们选择。那些家庭处境不利、学习成绩落后和焦虑抑郁、行为有偏差的学生,以及那些在身心、学业方面有较好发展潜能,在学校“吃不饱”的学生,都可以从学生成长支持中心直接获得支持和帮助。
为了服务到更多有需要的学生,中心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与功能,积极盘活区域内的显性与隐性的教育资源,搭建起贯通校内外的学生服务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教育,形成了“1+6”社会助力资源拓展个性化服务新路径。
除了积极探究与社会专业团体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模式外,中心有效利用区域内相关部门团体的优势资源,建立起以教育牵头,融公安、检察、司法、法院、综治、妇联等多家部门联手参与的“1+6”助力团队,共同研究区域学生舆情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定期进行学生舆情检测。每年,中心联动区检察院、区法院、区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等6家单位,聘请法制专业人员开展法制讲座,收看法制教育专题视频,发放法律意识调研问卷,受到师生、家长的好评。学生小吴就是这样一个成功的例子。
小吴是一名七年级男生,从小父母离异,随父亲生活,10岁的时候,父亲因官司入狱,母亲在外地工作,从此,小吴的生活就是和一帮小混混在一起,不是旷课就是打架。班主任常担忧,希望能通过中心的力量帮助到他。
中心的周老师就联系检察院的任科长一起策划了一个组织学生去少管所参观的活动。在参观过程中,周老师、任科长都与小吴“随意”地聊起了家常。这次“无痕”的教育后,小吴慢慢变了。
与此同时,周老师隔周邀请小吴来到中心的专业教室进行“体验式”训练,如“蓝色地带”身心反馈、“橙色天空”自由宣泄,“动感单车”都是他特别喜欢的项目。他慢慢地和母亲的关系开始好转,和小混混的来往也减少了。三年后,小吴顺利考上了一所职业高中。
“我们有资源,却不知需求在哪里。学生成长支持中心让我们对接了学校。”任科长说,“这几年,上城区在校学生‘零犯罪’,与上城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和‘1+6’助力团队很有关系。学生成长支持中心起到了枢纽作用,联通了社会、学校和家长,把犯罪的苗头遏制在萌芽状态,把处于违法边缘地带的少年拉了回来。”
经过5年的实践与探索,在上城区,一个支持有力,服务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助新体系已经形成。它与整个管办助评管理结构成为当前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亮点。
多年来,上城区学生成长支持中心组织的各项直接助力活动服务人次逐年上升,由2010年的25208人次,上升到2017年的45816人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从可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