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良渚论坛”圆满落幕

第二届“良渚论坛”圆满落幕,这场文化盛宴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中外嘉宾见证与参与。

  • “良渚论坛”给余杭带来了什么?
  • 在良渚,找归属——良渚论坛以人文之名,刻录世界文明心声
  • 良渚国际考古中心在余杭揭牌
  • 怀念良渚的好朋友科林·伦福儒先生
  • 听古画“说话” 解文明密码

再见良渚 良渚再见

动情述说五千年 “良渚回响专题音乐会”上演

中外考古学家参观良渚博物院

盛世修典 典藏良渚

一条视频带你看懂良渚论坛

陈彦:良渚的气息是比文字更精彩的、人的生动故事

陈彦说,物质背后是人的温度与印记,那么良渚气息综合反映出的就是人的生命气息,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跨越了四五千年,正在这里向我们讲述着比文字更精彩的、人的生动故事。

罗赫里奥·格德亚:中国文化有益于全世界

罗赫里奥·格德亚有一本还没有出版的小说,叫《Diario de Kiki(奇奇的日记)》,它的主角奇奇是一个中国人。“我希望在‘良渚论坛’找寻一位中文译者,因为这本小说着重强调了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中国文化不仅有益于墨西哥,也有益于全世界。”

拉美和中国文化联系会日益紧密而丰富

阿根廷作家安娜·玛丽亚·舒亚说:“作为一名小说作家,我很高兴阿根廷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动正在不断扩大,文学成为互通互融,以及相互理解和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我相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拉美和中国文化的联系会日益紧密而丰富。”

叶小钢:很愿意以良渚文化为灵感创作音乐

良渚我曾经来过,印象非常深,5000多年前文明程度如此之高,它体现出的那种精神状态,对我的创作是有启发的,我很愿意以良渚文化为灵感,创作带有个人标识的音乐,这是向传统致敬,也是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对未来的预见,对世界文明新的贡献,以及与世界文明新的融合。

白简恩提到一个跨学科的概念

古病理学,它在探索古代人类以及社会文化演变方面,展现出了极大的潜力。它的灵感来自健康,关注的是当前和未来全球人类健康问题。

麦家:我想为良渚写一本书

这是一次关于良渚、关于古老中国、关于文明和文学艺术的对话。接下来会考虑写一部良渚题材的书籍,良渚元素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宝矿,有很多可以从中吸取的灵感和素材。

我喜欢良渚的理由

随着良渚论坛的举行和良渚文化的不断传播,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游客前来探访和体验。良渚,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理想之地。

你好,良渚!全球艺术家齐齐为良渚打call

83个国家的84位艺术家,对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良渚博物院的走访采风,让他们深触良渚文明的肌理,并迸发出无限创意和创作的热情。“你好良渚”,是初识的喜悦,也是相知的共鸣。

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浙江、聚焦良渚。2023年首届“良渚论坛”成功举办以来,浙江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记者再次走进这片古老的土地,探寻这一年间的良渚文化“两创”故事。

共赴文明互鉴之旅

5000年中国看杭州。在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幕之际,杭州向世界正式发出邀约。

合作之廊

以5000年良渚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区域内2000年运河文化、1000年径山文化等。

增进理解 凝聚共识 中外考古学家共话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

11月26日,第二届“良渚论坛”“文明之光”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平行论坛在杭州良渚举行,主题为“文明的再现——全球视野下的考古学与文明形态多样性”。

  • 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金句频出
  • 文学穿越疆界 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作家对话平行论坛举行
  • 五大洲12个国家的音乐家代表探讨“中外音乐传统的现代回响”
  • 120余位中外作家学者探讨“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
  • 在对话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 作品集《与良渚相遇》发布

第二届“良渚论坛”推出三场平行论坛

“良渚回响”第二届良渚论坛主题音乐会举办

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观众齐聚,聆听水乡泽国的绕梁余音,共享中华五千年之鼓乐和美,再赴万邦相协的和合之约。

查看详情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杭州开馆 首展“宋画大展”精彩亮相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于11月25日举行了媒体开放活动,首展“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宋画大展”即将拉开展览大幕。

查看详情 >

“良渚论坛”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展举行

11月25日,在杭州余杭“良渚论坛”开幕式和主论坛举办地,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展同期举办。

查看详情 >

第二届良渚论坛logo演绎

  • 怀念良渚的好朋友科林·伦福儒先生
  • 专访“良渚文化发现者”施昕更的孙子施时英
  • 这个移动博物馆“装”着良渚先民的智慧结晶
  •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更复杂了”
  • 第二届“良渚论坛”结出哪些硕果?
  • 良渚的气息是什么?是比文字更精彩的、人的生动故事
  • 音乐创作正随着人工智能发生变化 中外音乐家达成共识: 积极拥抱AI,但也坚持独立创新
  • 让“良渚文明再现”更进一步 良渚国际考古中心揭牌
  • AI设计师为“良渚论坛”定制丝巾
  • “良渚回响”第二届“良渚论坛”主题音乐会上演
  • 文明互鉴 跨越国界 联结心路
  • 相约良渚:文化是一棵树,互鉴是一座桥
  • 世界的良渚在中国
  • 建文明互鉴之桥 不以山海为远
  • 以良渚之名
  • 在交流互鉴中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 以良渚之名,期冀文化版的“环球同此凉热”
  • 一粒“种子”里藏着世界的模样
  • 交流互鉴 与时偕行 照鉴未来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