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维的工作室就在萧山的旺角城里,里面充满了电影的元素,她亲自参与了每一处细节设计。除了随处可见的电影海报,墙上还有一个小相框,里面是简单的黑白字体——“生活的电影造梦者!”这句话或许可以看成是董维的一个剪影:生活,电影,还有梦。在董维看来,这三者连在一起就有无限种可能。她的微信签名是“为梦想奔走的平凡人”,而电影,就是这个梦想的最佳载体。
在很小的时候,董维就对所有能够动起来的画面感兴趣,或许就像《天堂电影院》里那个迷恋胶片放映的小男孩一样,在她眼里,那些画面是有魔力的,它们会变成一个故事,成为某个道理,或是化作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英国的摄影专业毕业后,董维回到了出生的城市——杭州。尽管一些硬件条件或许不如其它一线城市,但杭州依然给了董维独到的镜头体验,“杭州的文化符号性很强,你一个镜头扫过去,别人就知道‘哦,这是杭州’。”正是出于这样的情感,董维曾带着一帮人做过一个名为“中途情书”的拍摄项目,以一部短片的形式讲述发生在城市里的感情故事,第一站就放在了杭州。董维甚至请来了来自纽约的编剧,在这座江南烟雨的城市,讲述了一个国外回来的女生与当年心仪她的男生纯美的故事。
国外的生活经历让董维更看好文化多元的团队,在她拉起来的电影小组里,有来自各国的中国留学生,也有各学科的学霸。她从不觉得电影有专业和非专业之分,“电影没有绝对的专业,最重要的是热爱与敏感,还有坚持。当笃定地走下去的时候,专不专业也许就是一个极其肤浅的词了。”一群热爱电影的人聚在一起,为了一个有意思的镜头探讨到深夜,对董维来说,这就是一件酣畅淋漓的事。
因为学摄影出身,董维对电影的画面构图特别敏感,拍摄的时候常常是画面先于文字。唯美的画面,文艺的腔调,这些都是她最擅长的。在董维心中,最想拍的自然是自己写的剧本,这也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如今,她每周保持看三部新电影的频率,不同风格,不同国籍,不同题材,就是为了不断地充实自己。说起来,董维偶像李安的电影之路也是从写剧本开始的,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化作充满戏剧冲突的电影剧本,李安体内有一股刚柔并济的力量。东西方文化在他的镜头下融合,形成独特的个人电影风格,这是董维最想学习的地方。
回到那个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电影到底是什么?在董维眼中,电影并非一个门槛极高的载体,它只是一个可以妥善表达内心的手段,所以她也拍一些公益性质的影像,去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人。
这次的羊年贺岁片,董维就拍了一部关于梦想的公益短片,她用镜头对准了各式各样30岁之前的人,以及他们的梦想。这样的片子简单真诚,却很能打动人。在接下来2015年的拍摄计划里,董维还想记录更多真实的人物,爱情故事也好,创业故事也好,这些记录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但却恰恰切中了电影的本质。在董维眼中,电影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她希望每个人都从她的电影中看到自己的梦,从而获得力量,去更好地生活。
+地
之前拍“中途情书”时去了杭州的一个植物店“植觉”,平常拍摄都会准备美术置景,但在那儿完全不需要,一切都美得恰恰好。
+器
我用的是Gopro系列极限摄像机,这是一款很好玩的微型摄像机,可以随处拍摄,并且很适合旅行,能拍出很多有意思的镜头。我总认为影像在生活中的价值要高于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