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谷歌街头艺术保护计划的开幕典礼上,美国街头艺术二人组大卫-李维特和大卫-多利斯举办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展览。
他们让人们走进一间屏蔽了声音的小屋,将自己心底最深的秘密说出来。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这些信息在屋内转化成无数声波后,投射在屋外的墙体上形成一幅炫酷的街头壁画。
这也是一种另类的街头艺术,而且不止是街头艺术家,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充满了无限的新奇和惊喜。
1/
每年的四月都始于一场愚人节。在整蛊这件事上,谷歌永远乐此不疲,今年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先把自家的网站“乾坤大挪移”了一番,然后捯饬出一个无按键的键盘,还把吃豆人的游戏丢进了谷歌地图里。周二本是工作效率最高的一天,这一连串的恶搞分分钟想让人报警。
不过,在愚人节的前一周,谷歌还是做了一件牛气的事。他们再度升级了“街头艺术计划”,把34个国家、86个艺术机构分享的一万多张全球街头艺术的高分辨率图像都搬到了自己的“线上画廊”里。
相对于辗转在拍卖场和艺博会之间的大师作品,街头艺术的生存状态脆弱得多。当一面墙被推倒或重刷后,这些作品可能一夜之间就不复存在了。去年6月,谷歌开启了这场浮光掠影的环球旅行。在街角巷口、红绿灯上、水泥地里,从版画、雕塑、马赛克到各种疯狂的装置,街头艺术真的跑到了手机里、电脑上,甚至揣在口袋里,被我们带回了家。
2/
街头艺术家永远是最酷的那群人,他们昼伏夜出,像一个个不见真容的神秘人。不论在家、工作时,还是旅途中,他们都裹着头巾,戴着面罩,沉浸在自己天马行空的世界里。街头艺术家的故事、技艺和灵感一直都藏在高墙背后,被浓烈的色彩遮掩着。
不过,如今你只要一点谷歌街景视图里的街道名称,就可以窥见它背后的故事:从瑞典的街头艺术节出发,穿过纽约皇后区的屋顶水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北部的废弃厂房里休息片刻,然后直抵蓬皮杜中心附近的一幢废墟上,静静欣赏斑驳的壁画,最后停在柏林墙下,从17世纪一直漫步到18世纪的尽头。
“在墙上,并作为艺术留念的一切事物”都是谷歌试图保留的街头艺术品。现在,全世界的壁画管理委员会都在行动。他们的成员和志愿者们随身携带一部照相机,搭上一辆顺风车,穿行在街头巷尾,拍摄艺术家们流落在各处的壁画。
3/
但在大多数艺术家看来,“线上画廊”永远无法取代在美术馆里观看的“在场感”。
于是,谷歌又脑洞大开,设计出一种名为GIF-ITI的街头艺术动画,记录下一面墙被重复创作和修改的过程。可以想象吗?这个浩大的工程可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墙上逐步绘制然后逐帧拍摄完成的。
现场感有了,可争议却没有平息,又有人发出了驳斥的声音:“用70亿像素看街头艺术,其实是个特别没必要的行为,就跟趴在美女脸上看雀斑一样。”不过,谷歌这个“街头艺术计划”的确让不少人对艺术品有一个更直观、表层的认知,然后涌起了前往美术馆的冲动。
360度裸眼3D的视觉冲击,转换成多个国家的母语,细致到人物身后水面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辨,可以收藏、评论再分享,甚至还能按照旅行时间的长短制订三五种导览计划。目前,除了谷歌的“街头艺术计划”,全世界没有一家博物馆的技术可以实现这样的参观体验,更别说2000万的点击量了。
而且,当一切被刷白或重组之后,只有谷歌留住了那些四射的灵感和影像。它证明了一件事:这些奇奇怪怪的图案真的来过这个涂鸦星球。